技术难关终获得突破,国产舰载四代战机或将使用等离子隐身

2019-09-12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

"

如何采取更有效的伪装方式,来保护己方的军事装备不被发现和摧毁,一直是世界各国军方重点发展的方向。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新概念、新原理隐身技术备受各国关注

在现代战争中,敌我双方通常会利用远距离地面监视雷达、大功率机载预警雷达等技术手段,对敌方防御纵深处的目标进行监视和侦察。而己方的隐身战机则凭借其良好的雷达隐身性能对敌进行高速隐蔽突防,对其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攻击,从而摧毁敌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

如何采取更有效的伪装方式,来保护己方的军事装备不被发现和摧毁,一直是世界各国军方重点发展的方向。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新概念、新原理隐身技术备受各国关注。1957年,前苏联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发现,在等离子体层的影响下人造卫星的电磁辐射明显小于同体积的普通金属球体。

后来,美国和前苏联专家又观察到了低空核爆炸试验中形成的数百公里等离子体区域对雷达波的“黑障”作用。随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开展了等离子体对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进行缩减的应用和研究。其中又以俄罗斯和美国的进展最为迅速。

据俄罗斯方面宣称,其等离子隐身技术至今已发展了三代,其最新一代技术很可能用于最新研制的苏57战斗机上。由于等离子体隐身对机体外形隐身要求不高,这或许是在最近举办的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人们惊讶的发现苏57在在机腹弹仓接口处还存在着明显不利于隐身的过大缝隙,其外形隐身上的要求“大大咧咧”的原因之一。

据俄方宣称,飞机配置等离子体隐身系统后,在4~14GHz频率范围内探测雷达获取回波信号强度减少到原来的1%,显著缩短了飞机被雷达发现的距离。

美国在等离子隐身上则“三缄其口”,对外高度保密。但国外航空杂志宣称,在B-2隐形轰炸机在美国进行飞行训练时,人们常常发现其机翼边缘有类似放电状的发光气体,专家们怀疑B-2很可能已率先装备了等离子体发生器,对飞机进行电磁波隐身,并有效降低飞翼飞机的外形阻力。

我国对等离子隐身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东北某飞机研究所就曾对等离子体隐身开展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笔者猜测第二代舰载机(或者舰载四代机)竞标花落北方某所之后,正在原型机发图阶段的某舰载四代机项目应该会使用部分等离子隐身技术,此外,该所研制的某重大背景预研课题、三大战略无人机项目和某超音速远程战略打击飞行器项目等,都可能在该所十几年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储备中获益。

据悉,科学家们发现,等离子体隐身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美好:

  • 由于空气的密度和温度随飞行高度变化剧烈,在技术上较难实现等离子体发射器参数的控制和调节;

  • 并且随着飞行器的高速运动其表面气流的吹袭对等离子体的形成产生严重影响,对保证隐身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极其不利;

  • 在产生等离子体的同时,还会产生射频辐射( 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增加了被其他探测装置发现的可能。

......

最终,等离子体隐身的实用性难度很大。

然而在最近发表的公开资料中,我国西部某大学的科学家宣称已解决了这项难题。他们利用我国某特有的稀有金属研发成功了一种新型化合物,实现了等离子体的大量储存和高效释放。

当战机需要进行等离子隐身时,该金属化合物能释放出大量的等离子体,其浓度相当于原等离子体发生器的十倍甚至数百倍,极大的提高了等离子隐身的实用化程度,得到了我国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

除此之外,我国华东某大学的科研人员也在最近研发成功了一种飞秒等离子体丝控制技术,其电子密度可达10的16次方每立方厘米量级以上,足以阻挡军事通讯、微波制导的全部电磁波段。通过飞秒等离子体丝控制技术形成的等离子体丝阵列,可形成一个宽达十几公里的电磁屏蔽区,对境外国家的大功率机载、舰载、陆基、甚至星载雷达进行有效的干扰。另一方面,该飞秒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受天气影响较小,它可以在雨、雪及大气湍流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粉丝可添加论坛君微信

进入粉丝群

(添加时请备注简要个人信息,昵称+学生或某公司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