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称:
“看到有人提议给维多利亚港改名。改地名,特别是地标性的地名,还是要慎重。要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尊重历史的连续性,也要考虑到这些地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至于殖民屈辱什么,那已是过去时了。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有更大的心胸和包容,向全世界展示开放的决心和自信”。
确实,依据我们国内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像在最近,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民政局12月15日就发布公告称,原“确巴拉森大街”更名为“莫嫩大街”,原“乔巴山小区”更名为“莫嫩小区”。
显然,如果是在祖国大陆,要是存在所谓的“维多利亚”之地名的话,则依据这些法规,则一定会如“确巴拉森大街”和“乔巴山小区”一样,原地名一定会被更改掉的。
不过,现在有人建议中国香港的知名地标——“维多利亚港”也要因此改名,是否合理与可行呢?
按说,这个“维多利亚港”的地名之由来,正是发动鸦片战争,侵占中国香港时的“罪魁祸首”——当年刚刚登基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那么,现在我们的“东方之珠”已经回归祖国怀抱,按说更改掉这一个带有被侵略、被奴役意味的地方,应该非常合情合理,也会深得全国人民之民心的!
那么,知名的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并不赞同更改掉“维多利亚港”之地名的说法,是否也有说服力呢?——事实上,严教授的这番话,还是值得人们深思考虑,也确实是有一定道理与现实性的成分。
首先,毕竟我们实行的是“一国两制”政策——试想: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都能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认在香港实行,那么,仅仅是一个外国女王名字命名的香港地名被保留下来,还能会算是什么天大的事吗?根本就算不上是多大的事了吧?
事实上,像大连当年被俄国抢占为租借地,沙皇将其命名为“达里尼”,这个音译的名字——“大连”,也一直保留至今。
其次,确如严锋教授所言,维多利亚港在香港,甚至是在全世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算得上是香港百年来的一大著名地标了——而香港又是定位为“世界自由港”,则给香港保留这一地名上的一点儿“自由度”,也算是“港人治港”政策落实的一大象征吧,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严锋教授称“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有更大的心胸和包容,向全世界展示开放的决心和自信”,这一说法本身,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或许让香港仍保留像“维多利亚港”等港英时代的一些地名,也仍能算得上中国人宽容、大度与自信的一种表现与例证吧!
不过,严锋教授这里还有一句话——“至于殖民屈辱什么,那已是过去时了”,笔者对此说法却不太认同!
笔者倒是以为,“对于殖民屈辱的深远记忆与没齿难忘,永远都不应成为过去时”!
我们如今尊重港人,尊重他们可以不更改历史上形成的、有了一定知名度的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地名,且我们也有了更多更大的民族自信心与宽容度,但是,这却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随便说出什么“殖民屈辱已是过去时了”之类的话!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笔者倒是这样以为:我们尊重港人保留“维多利亚港”的地名,其中的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可以唤起今人与未来的国人,都能从中警醒和记起过往的那段百年屈辱历史!令“维多利亚港”像一座实体的地名博物馆一样,永远都在我们的历史与后人的心中警钟长鸣!【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