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他就是金基德。
今天我们不聊别的,只聊他最新的一部作品。
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一艘封闭的军舰上,船上人物的由来、出发地与目的地等重要信息一概没有交代。
符号化的人物、不清不楚的故事背景,这是金基德的惯用手段。
但在本片中,这一手段的应用更像是构建寓言的框架。
全片正如片名那样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间,即人类生存的空间。
大家表面和平共处,实则却是被正常的规则与秩序束缚、压抑着天性,所以依旧暗流涌动。
其二,好人与坏人针锋相对:女主角小夏的丈夫率先反抗不公,当晚便身中数刀、尸沉大海。
第二阶段:空间。
混乱的一夜过去,第二天人们发现船竟神奇地漂浮在空中,自此,影片也进入了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主调。
兽性面对食欲,万物皆可抛、万事皆可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也巧妙地影射了一番半岛政治。
南北韩统治实为一体两面,极权与否,关键还是在于那一颗极具威慑力的子弹。
炼狱般的洗礼过后,一切归为虚无,船上只剩小夏、议员的儿子和一位神秘老人。
此时大船与三人构成了一个绝佳的比喻:诺亚方舟、亚当、怀孕的夏娃和上帝。
而且当议员儿子死去的那一刻我们才明白,夏娃是真的夏娃,亚当却不是真的亚当。
至于象征着上帝的神秘老人,金基德曾在采访中表示:这部片子表现了“自然观察人类”。
所以将其比作“自然”或许更为贴切。
他从一开始就在船上收集泥土,在船舱里养鸡、种植作物,从不干预众人的打打杀杀、明争暗斗,却唯独阻止怀孕的小夏自杀。
终于,瓜熟蒂落、母鸡生蛋、小夏的儿子呱呱坠地。
当然不会。
第四阶段,人。
一次吃饭的时候,儿子将手伸向母亲的大腿,全片在儿子对母亲的追赶中戛然而止。
不难看出,整个故事就像是一场科学实验,快速地将各种所需的元素掺杂在一起,冰冷地观察它们的排列组合。
不过金基德的野心显然比科学家更大,他想要解构的是人性本身。
如此大胆的初衷,意味着本片必定毁誉参半。
虽然这两种观点小嗨都不怎么赞同,但说实话,这样极端的电影我确实欣赏不来。
金基德的作品向来以性、暴力、死亡和欲望作为主题,这毋庸置疑。
可回顾以往的作品,他总会将这些元素转化成极具隐喻的符号,让观众自己去摸索、去感受。
全程直白粗暴,性与暴力完全没有逻辑可言,每一个角色身上都看不到所谓的尊严。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31_01DA1SsXjCap
在这场关于人类的实验中,金基德表现地过于狭隘,其本身就建立在完全善恶符号化的人物基础上,主要人物非黑即白,次要人物随波逐流、没有任何主观选择和想法。
而且暴风雪山庄模式电影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恶。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难得的人性之善。
而绝非像本片中的金基德那样,一边如同上帝般冰冷地审视着自己的电影世界,一边嘶吼着告诉观众:人类真丑恶。
将自己审视的世界以极端方式展现给观众,从而令人产生不适感,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加价值观的行为。
这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