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位宝妈的私信:
育妈,我家小孩小学的时候成绩挺好的,经常名列前茅,为什么上了初中之后,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呢?补习班越上越没有效果,而且孩子也不爱阅读。希望育妈能给我一点建议。
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到了初中的时候就不尽如人意。反倒是小学成绩一般的孩子开始迎头赶上。
关于这一现象教育界普遍认为,孩子的小学成绩是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小升初之后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家长忽略了孩子的“阅读饥饿期”,没有重视孩子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阅读饥饿期"是由朱永新提出的。他认为,孩子的阅读欲望是在14岁之前开始出现的,家长是否经常在5岁之前给孩子讲故事,这会影响到他的阅读能力。同时,14岁之前的阅读经历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人生之后的过程,只是在14岁之前所读到的东西里发展。
“阅读饥饿期”孩子的生理特征
不知道家长是否有注意到,当孩子进到入这个阶段时,他会与以前不同。
身体生理特征方面: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和爱好变得更加突出,有强烈的独立欲望,会故意与父母发生分歧,或表现出英雄情结,同时又渴望融入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书的内容逐渐从对图片和语言的偏爱转向对角色和事件的关注。它会崇拜和模仿充满叛逆精神或幽默气质的人物。
1.相比小学而言,初中的学习需要理解的事物会更加复杂,简单的机械学习已经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只能靠天赋或加强机械记忆来突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上初中之后,学习要理解的事物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复杂的智力活动,简单的机械记忆能力很难对学习的提高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当孩子还小的时候,通过阅读这样的脑力体操,智力发展更加全面的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在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智力启蒙手段就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乘法手段,它能以几何级数递增的方式来提高儿童的智力。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孩子具备良好的语言和写作能力,而且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一个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图书的儿童,了解到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聆听了许多充满智慧的名言,分享了无数的思维成就,他不仅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而且在价值观上也更加完善,这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成绩。
2.14岁以前是孩子的“阅读饥饿期”
“阅读就像美食一样。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不断想吃,读了好的书,也会让你不断地去找好书读。”说起阅读,朱永新教授以美食作为比喻,很形象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阅读会带给人喜悦感、新鲜感,这些最后都会汇聚成精神上的饥饿感,也正是有这种饥饿感作为动力,他每天清晨都比一般人早起两个小时,专心读书。
但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朱永新认为,这种“精神饥饿感”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因为科学上一般认为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
美国著名的生理学玛莉安·伍尔夫发现,通过研究儿童阅读过程中大脑的变化,儿童的阅读时,左右大脑是在两个区域共同工作,在这一时期过后,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下降,而成年人开始阅读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脑半球会在工作,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经常在五岁前给孩子讲故事,会影响孩子未来阅读能力的形成。同时,14岁之前的阅读经历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人生之后的经历只是在14年中所读过的东西里发展。
事实上,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会使用他们所读的东西,他们的经历,他们从书中学到的东西。
对此,朱教授也表示:“孩子早期的经验对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人以后,他们是用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继续去构建内心的成人世界。”
1. 盲目贪图阅读量的追求
父母认为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是让孩子多读书,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让孩子读得越多越好,阅读的目标是"大量"的阅读,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不科学的。
阅读不懂其意义,只是简单翻阅一本书,内容根本记不起来,这样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只是浪费时间。因此,父母不能要求孩子读多少本书,只要孩子能认真读一本书,读懂读精一本书,那么认真阅读一本书比浏览十本书的效果会更好!
2. 功利心,过分推崇“有用”的阅读,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当许多父母选择给他们的孩子读哪本书时,他们往往只相信权威,让他们的孩子读"四大名著"、"史记"之类的,或者选择畅销书,购买量第一的图书,又或者是被炒作的很火热的鸡汤书。
禁止让儿童阅读福尔摩斯、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类的书籍,甚至跟儿童玩游戏,比如谁先读完这些书,这会让孩子们对这些书产生反感,他们会把阅读当成任务,只是简单敷衍的阅读。因此,父母不能强迫孩子读我们所认为必须读的书,也不应该轻易地禁止孩子阅读他们喜欢的书,尽量避免在课外读书问题上与孩子产生敌对情绪。
我们要相信,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能发展个人的阅读能力,甚至父母和孩子每天的耳语也会通过听觉刺激孩子的大脑,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只有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特点去阅读,才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
6个月-1岁,翻书期(引导式阅读)
当孩子六个月大动作开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体验翻书的乐趣,从翻书在过渡到内容上面。家长可以选择布书或者是千撕书。让孩子对书本有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为后期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1-3岁,故事期(重复式阅读)
这一时期的年龄没有明显的区别,只要孩子能盯着书中的图画看一段时间,就意味着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此时,宝宝阅读的重点是通过书本了解到新鲜事物。
这个时期孩子的阅读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有声阅读,睡前故事或者是亲子阅读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个事情1个故事讲10遍要比讲10个新故事给孩子来的有效果。
每个故事书里面的文字、图片色彩、人物感情和小细节可以和孩子制造悬念,引导孩子体验阅读的兴趣。
3-6岁,文字期(角色扮演和提问式阅读)
这个时期的孩子进去第一个叛逆期和社交需求萌芽阶段,单纯的家长复述和图片式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孩子,这个时期家长就需要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揣摩。
当然家长在角色扮演的同时穿插提问,加深孩子对故事细节的印象。我家孩子以前就很喜欢“看故事书”,和表姐的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中好人或者是坏人,偶尔我会问他们“你为什么会觉得他是好人/坏人?”或者是“如果是你遇到那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里面的蝴蝶颜色都一样吗?”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恰恰是孩子日后在作文课中胜出的关键,因为相较其他小朋友,孩子有话可讲、更加注重细节且内容丰富。
6-12岁,内容期(自主想象式阅读)
这个时期的孩子知识积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有纠错意识了,如果父母有意或者是无意的把课文念错了,孩子能够很快发现并且直接指出和纠正的你的错误,这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到了文字期。
这个时期的亲子阅读家长应该只是辅助的作用,孩子才是主角,阅读的题材也从单一的图片有声逐步过渡到纯文字的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阅读的图书和类型,家伙在那个只需要把控一个大方向就行。
在孩子阅读完书籍之后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转述给你听,你会发现孩子在转述的时候会添加自己的想象或者是一些小细节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还可以增加亲子关系的粘性。
青春期,质量期(交流式阅读)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完善,对于阅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家长要做的应该是孩子阅读后的一个交流的对象。
有的孩子阅读的数量并不低,看的时候也很认真,但是成绩依旧不够理想。这是因为家长忽略了阅读之后的“头脑风暴”。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一本书,父母和孩子的年龄眼界不同,对书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家长和孩子阅读后的交流有利于加深孩子对书籍内容的印象和表达能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警惕孩子的阅读饥饿期,我们要知道,即便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但如果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喜欢阅读,将来仍有很大的潜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在14岁之前,所以,父母为了孩子长久的发展,以及未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力量,一定不能错过孩子的阅读饥饿期,把目标放在孩子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来孩子也会受益终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