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四季轮回
留下了三代人的身影
家国70载,在金山这个“教师世家”
三代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不求功名利禄,只愿桃李满天下
教师的烙印,从教的缘分
早已深深融化在这个家族的血脉里......
眼前这张全家福,是一家三代。照片中的5人都有着同一个职业——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守望相依、薪火相传的育人故事。
第一代的教师之路·岁月峥嵘 爱生如子
爷爷:宋一庚、语文老师
奶奶:陆慈芳、语文老师
“陆老师,我们来看您了!”就在前不久,陆慈芳已经退休的学生们一起来探望她,师生们聊着往事,仿佛又将时间拉回到了那个青葱岁月......“这就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刻,那么久了学生还记得你。”采访伊始,陆慈芳就难掩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
陆慈芳(前排左三)与学生们合影
1951年,17岁的陆慈芳踏上了教师之路,“那时,从家里到学校要走40多分钟的泥泞小路,还要跨一座石板搭的窄桥。雨天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当时年纪小,有时还会哭鼻子。”陆慈芳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但凭借着对教师的热爱,这条路,她一走就是39年。
青少年时期的陆慈芳
刚解放时,师资匮乏。爷爷宋一庚也就是在这时候,响应国家号召,与奶奶陆慈芳一样,成为了一名老师。
教师伉俪陆慈芳(左)与宋一庚、摄于1953年3月
在爷爷奶奶刚从教的年代,农村教学条件艰苦,没有正式的校舍,农民家的老旧空房子就成了教室;没有操场,老师们就带着学生,将村里的荒地,一点点把泥土挑去,愣是开辟出一个操场。没有工资,唯一的报酬就是学生家长给老师作为学费的稻米......但,有的是想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的理想,有的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理想信念,有的是爱校如家,爱岗如命,爱生如子的准则。
陆慈芳最先任教的黄汶小学
就这样,奶奶陆慈芳和当时的另一名老师,组成了学校全部的“师资队伍”,当起了“全科教师”。白天轮流教各门学科,晚上辅导扫盲班,几乎全身心扑在了教育工作上,这样的日子纵然清贫辛苦,但因为收获了满天下的桃李和学生的喜爱,回忆起来却也甘之如饴。“一辈子在学校,一辈子当老师。”这句话放在奶奶陆慈芳身上,恰如其分。
教师伉俪陆慈芳(左)与宋一庚
而爷爷宋一庚则被当时学生对知识的极度渴求而深深感染,“那时候,一些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学到一半就辍学。有的学生比老师年纪还大,已经生儿育女,但还是拼了命地来读书。”当时,一位学生患病却仍想坚持上学,深受感动的宋一庚就一路背着他从大石头这,走了9里路到学校。他背起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满满的爱和一份为师育人的责任担当!
爷爷宋一庚
谈及成为教师的初心,奶奶陆慈芳说:“小时候家里困难,上学晚,但自己对知识和学校很渴望,正是这样,打小对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非常崇拜。所以我想当老师,也想让我的后代同样成为老师。”奶奶的这个最初的梦想,如今,真的在自己儿子和孙女身上实现了!
第二代的教师之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们
爸爸:陆卫、美术老师
妈妈:李长妹 、幼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句歌词,在爸爸陆卫身上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陆卫工作照
在看着父母左手捧书本、右手执教鞭的身影中长大,多年后,陆卫自己也站上了那方讲台,至今已站了34年。只不过他的手中拿的是绘笔、颜料和画板。“我成为一名教师,父母对我的影响很大。记得小时候,妈妈曾接了一位家里有困难的学生到家里来,跟我同吃同住,睡在一张床上。当时我就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很伟大,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所以长大后,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陆卫美术作品——《父亲》
1984年踏上教师岗位的陆卫,回忆起刚工作时(界山小学这所村校)的教学条件也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的教室是由原先的庙堂改建,黑板上都是裂缝,写上的粉笔字歪歪扭扭。教室的窗户是用纸糊的,用稻草把缝隙填满。”相比父母,虽然教学条件已有所改善,但依旧较为简陋, “现在我工作的张堰小学,各方面硬件设施都非常现代化,还有影剧院。”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教育飞速变化的陆卫,满是欣喜。
因为对艺术的热爱,陆卫最终选择了当一位美术老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他执教生涯中最重视的一环,“有些孩子虽然语、数、英主课成绩不好,但在绘画方面有天分。因此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要全面,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培养!”
陆卫(右)、李长妹(左)与女儿陆胤
妈妈李长妹从小喜欢孩子,因此选择了当一名幼师,“启蒙教育很关键,幼师工作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对孩子们倾注更多的爱。”三尺讲台上,父母亲一起携手同行,以爱为笔,一起为孩子绘就明媚与温暖。这些,女儿陆胤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第三代的教师之路·不忘初心 任重道远
陆胤:语文老师
一份职业一个人做一辈子叫做坚持,一份职业三代人同做,叫做坚守。
“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老师。”生于教师世家的陆胤语气里充满自豪。而教师,也成了她唯一希望从事的职业,“我的高考志愿,只填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两所学校。”这个近乎执拗的选择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华师大毕业的她终于如愿,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金山中学,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陆胤
与学生们年龄相仿的陆胤,很自然地与他们打成了一片,学生们都喊她:“小陆老师”。虽然从教时间不长,但小陆老师面对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也已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
陆胤在上公开课
班上曾有一名“问题学生”,拒绝与老师和外界交流,但细心的陆胤从她的随笔中发现,其实这位女生包裹严实的坚硬“外壳”里藏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于是,小陆老师就在其随笔的评语里尝试与她沟通,一来二去中,渐渐地,这位女生的心扉缓缓被打开,变得愿意跟老师吐露自己的想法。现在,她已然成了小陆老师班上的绝对拥趸,师生二人也成为了朋友。当学生向她说出“小陆老师,我只相信你”这句话时,陆胤感慨道:“这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有成就感了!”
小时候的陆胤与奶奶
这时候的陆胤无疑是幸福的,而生长在这个时代的陆胤更是幸运的。
相比起爷爷奶奶当年走路去教书,爸爸妈妈骑自行车去授课,陆胤现在是开车去上班。而现在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智慧课堂在金山中学的推进,如今“平板电脑进校园”已经在高一年级全面铺开。
20世纪80年代金山县中学
20世纪90年代金山中学老校舍
如今金山中学新校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学生们在崭新的教学楼里体验着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两块黑板拉开,一块信息化大屏幕出现在眼前,各种界面可灵活切换;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可以与老师手上的平板直接互动,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写作业递交后,可直接在教室的大屏上投影;老师在系统布置作业后,学生能自动接收,学生上传作业后,一些选择题已能实现系统自动批改......
智慧课堂
这些,是爷爷奶奶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教学景象,如今已经真真在现实中上演,但谁又不能说,这就是他们当年跋山涉水,瞭望故乡的梦想呢?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要求。”小时候奶奶的谆谆教诲,陆胤现在依旧熟记于心,反复咀嚼,回味悠远。
这些朴素的话语,激励着三代人愿为红烛的脚步。祖辈的深情坚守跨越时间的沟壑,给悠悠岁月送去知识的问候,又用无声的德行衡量灵魂的长度。一片丹心只为耕心教育,百年树人但求问心无愧。
而这充满温情和传承的家风更有股神奇的力量,滋养着家中每个人的为人处事之道,也维系着这个大家庭的骨肉亲情。更让一代又一代人继续无悔地站上讲台,将教书育人写成一首生命长诗!
从老一辈教师的执着坚守
到新生代教师主动涌入
一代又一代教师
见证、经历、参与着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为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
奉献着爱与智慧......
记者&编辑丨翁羽
责编丨翁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TVNmm0BMH2_cNUg-G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