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000,一半买保健品!当代年轻人除了挣钱,只想长命百岁

2019-10-22   成都生活记



一年一度的双11又来了,身边小姐妹的日常话题也迅速从“公司前台小妹居然开玛莎拉蒂上班”变成了“今天你交了多少淘宝定金?”。毕竟在没有法定假期的最后两个多月,除了买买买,还有什么能安抚一下自己呢?

买就买嘛,但这其中有一个可怕(奇怪)的发现,去年还在研究SKⅡ更相因还是小棕瓶送的小样更多的花季姐妹团,今年的双11购物倾向全部围绕着防脱发、消除黑眼圈、缓解失眠这一类的保健品疯狂开展。

对于我的疑惑,小A姐振振有词的回我,“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究底属于那些身体好的,要知道现在法定退休退休年龄都是65岁了,现在不抓紧保养身体,养老保险不是都被别人领了!”



what?是谁每天凌晨1点才睡的?是谁天天蹦迪烧烤夜火锅的?是谁一年点200多顿外卖,还要抱怨自己胃不好的?

这种迷惑行为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在《我家那闺女》里疯狂嗑保健品的知名主持人吴昕。

睡到中午起床,先叫个麻辣烫外卖,没吃上两口就开始嗑保健品,一口气能同时咽下5种,更在节目中大方坦言30岁以后就把保健品当饭吃。



在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下,掉发秃顶、失眠多梦、内分泌失调、记忆力减退等“身体机能减退”症状,正在逼着越来越多像小A姐和吴昕这样的年轻人,跳进新时代养生-保健品的“坑”。



年轻“嗑药”族

不仅人数多,还舍得砸钱!

“惜命”年轻人的这点儿小心思,早已被购物车大数据出卖,尤其是在进口保健品这一类。

2017年双十一当天,天猫国际成交金额Top10的品类中,海外膳食营养补充食品一柱擎天,高居榜首。

而到了2018年,天猫国际的数据中,玻尿酸、酵素、胶原蛋白等口服美容产品走俏,“食补”养颜保健品正迅速抢占了90、95后的购物车。

数据来源:CBNData消费大数据

其中,澳洲某知名保健品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荣登“双11”进口品牌榜首。



再翻翻专门种草的X红书,关于保健品的安利多的划不到尽头,除了机械式的推荐,更多的博主们选择自己以身试吃,长长的服用心得和疗效对比,配上在滤镜加持下完美无瑕的脸蛋儿和肌肤,看得让人心动不已。



而即便是在线下,据2018年商务部的调查数据,在1018家参与调查的线下企业中,引进国外的保健品依旧是各企业最青睐的选择。

面对如此线上线下的轮番轰炸和洗脑式营销,铁公鸡也有拔毛的时候,年轻人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流走了。

据调查,2018 年我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达 1627 亿元,同比增速9.8%,预计未来5年内会保持高速增长。

其人均消费金额 117 元,而日本、美国人均消费分别达662 元、924 元,相比之下,中国保健品人均消费至少还有 4-6 倍的提升空间。

熬最深的夜,嗑最贵的保健品

当代年轻人的“硬核养生哲学”

“敷最贵的面膜,吃最贵的保健品,点最便宜的外卖,熬最深的夜”,这句流行在年轻人之间的“时尚语录”,却也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真实写照。

今年不到30岁的宋哥,这两年事业上也算顺风顺水,银行卡的余额是每个月的蹭蹭的涨,但身体素质却是感觉一直在倒退,没时间运动加上自己可能也懒,宋哥顺理成章的加入了保健品嗑药一族。

平时由于操心自己公司上上下下的大事小事,工作压力大而经常失眠,褪黑素这类帮助睡觉的保健品,宋哥已经连着吃了快半年,而每周2-4场的喝酒应酬,让护肝片、解酒片这些成了宋哥出门必带物。就算这样,还有发际线后移,白天精神不佳等一系列困扰宋哥的问题。

如今每天,宋哥都有5、6种固定在吃的保健品。

但更多的时候,宋哥的养生保健行为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是跟“作死”齐头并进的。

一边“一天一包烟”,一边不停的朝嘴里送“养肺片”,一边“熬夜嗨皮/加班”,一边“护肝片护体”……

现在年轻人的硬核养生,听起来特别黑色幽默,但同时也无解,貌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宋哥心里其实也清楚,天天把这么多保健品送进肚子,期望身体得到改善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有句话怎么说的,生活不易,总得找点儿安慰。

吃药更像是一种仪式感,不断暗示着自己,即便是“燃烧生命般”的拼命生活,也有保健品会兜底不让自己倒下。

而在同寝室小姐妹的疯狂安利下,即便是每个月可支配生活费不像宋哥那么多,但正在读大学的小廖也是毫不示弱的加入了保健养生大军。

每天刷X宝、X音和X红书的小廖,天天被大V、博主们安利这样那样的新花样,月见草调内分泌、葡萄籽美白、胶原蛋白养发、叶绿素排毒、酵素瘦身,蔓越莓抗炎,蓝莓护眼……感觉每个都是正中自己的心坎,每种都想尝试一下。

这两天又被种草了一款“美白丸”,但一个月光是这一款药就需要花费1000+,实在是远超出了小廖的承受范围。

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美白大计,小廖又迅速在种草网站上找到一款相对便宜一些的“平价替代品”,看评价效果不错,并火速入手,开启了自己的美白之路。


疯狂“嗑药”的年轻人

也没比爸妈聪明到哪儿去!

以前说起这保健品,大家最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各种老年人上当受骗甚至倾家荡产的例子。

但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年轻人就能保持理性?

针对各类保健品功效的“辟谣”、论证报道网上一搜就能找到一大把

“胶原蛋白无法直接被吸收”、“青汁清肠胃是伪科学”、“葡萄籽抗衰老证据不足”、“2块钱和98块钱的维生素区别不大”。

被宣传具有“软化血管、抗氧化、抗衰老”疗效的白藜芦醇,一度红到全网脱销,也被学术界认定相关数据为伪造,不能治疗、预防任何疾病。

但即便如此,大家仍旧坚定不移的相信网络上的各类“快餐”安利,哗哗哗的往上面投钱。

满屏“改善”、“缓解”、“疏通”、“逆生长”、“修复”、“抗癌”这样的油爆爆的文案一引入眼帘,大家就直接上头,掏钱的手丝毫没有犹豫。

X宝爆款保健品

明明可以通适当运动合理饮食规律生活来解决的问题,是不是真的需要通过一堆保健品来加持?我想大家心里都有合适的答案。

当年我们面对父母疯狂朝家里搬保健品的行为表示各种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没有判断力”、“轻易就上了销售的当”,但现在在各大购物平台上抢购保健品的年轻人好像也没有多睿智。

抗住高额房贷、顶住高压工作的年轻人,面对大把大把掉的头发和整夜失眠多梦的焦虑,一样是瑟瑟发抖。

一切尝试与努力,无非都是为了给自己努力生活一个强大的支撑。在我看来,保健品似乎更像是当代年轻人的一剂“心药”。

毕竟,发财和“长生不老”这两大人生终极目标,谁不想要呢?

- END -

编辑:揪揪儿

图片:揪揪儿、网络(侵删)

成都生活记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