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七个电影单元,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喜好,有的人偏向导演,有的偏向演员,还有的偏向于题材。
徐峥导演的《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的那个时期,发生在上海弄堂里的小故事。
对于女排这个题材来说,如果把它拍成纪实题材,其实同样会激动人心。
但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内核,是讲述普通人在祖国大事记发生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短片中的主角叫冬冬,他是一个喜欢打乒乓球的小学生。他的苦恼,是自己喜欢的同学小美,马上要出国了。
在小美离开前,冬冬想把自己的礼物送给她。但是,小美的妈妈隔在中间,他只能更改时间。
此时,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的决战马上开启了。弄堂里只有冬冬家有电视,冬冬爸爸是电工,但他有事出了门。
冬冬成为街坊邻居倚靠的人。
从搬电视,拉天线,可以看出,冬冬已经不止一次帮着邻里放电视了。他的动作非常熟练,路线也是驾轻就熟。
女排比赛如期开始,冬冬想借着这个机会去找小美。但是,天线不牢固,电视信号受到干扰,冬冬不能离开现场。
他曾利用腊肉平衡天线,但一只狗巧合出现,破坏了现场。
虽然街坊们看球心切,热情高涨,但大家仍然一团和气,没有怪罪冬冬,纷纷找来收音机收听比赛。
一面是即将离开的小美,一面是看不到比赛心急如焚的邻里,冬冬陷入抉择。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冬冬忍着眼泪,奔上了屋顶。
他恰好披上了床单,像极了一个小超人。
比赛结束了,邻里们欢呼雀跃,冬冬哭成了泪人。
有人说,冬冬那幺小的孩子,哪里来的爱国情怀。实际上,冬冬是感受到了现场的气氛,他感觉到了自己是被需要的,于是他做出了选择。
有时候,爱国情怀,就是如此被身边的人感染的。女排精神,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的!
上海弄堂里里的这些观众,还有举着天线的冬冬,他们对女排比赛是无关的。他们观看与否,比赛都不会受影响。
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弄堂,却代表着无数守护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他们看似没有作用,实际上却是中国女排最坚实的后盾。
徐峥没有把女排比赛现场作为电影的核心部分,却把观众当成了主角。弄堂里的场景,会让人想起,当初自己观看女排比赛时,是在什么场景下。
这一个小小的弄堂,代表着中国各地的观众。他们的心,都和女排在一起,同仇敌忾。
冬冬虽然只是一个几岁的小演员,但是他被剧本的故事打动,甚至陷在角色中走不出来,泪流不止。
他甩掉眼泪的画面,也让观众记忆幽深。他的确只是一个孩子,在他的世界里,女排赢不赢,其实关系不大,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喜欢乒乓球。但是,他对邻里有感情,他被需要。
当他被看作是英雄,高高抛起来的时候,或许他能理解,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做对了事情。
在拍摄这一段时,徐峥在监视器前,哭得稀里哗啦,他选对了故事,选对了小演员。
影片最后,徐峥安排冬冬成为了一名乒乓球教练,他成了中国女排一样的英雄,他也理解了为什么邻里们那么热爱排球。
他明白了,排球,乒乓球,都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代表着国家荣誉。
拍摄《夺冠》时,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去了现场,她说自己想参与到这部电影中。因为《夺冠》中的郎平是女排运动员,所以现在的她不能以正脸出现在电影中,于是徐峥给她安排了一个保洁员的角色,就出现在体育场里。
这是一个彩蛋。
也算是圆了郎平的一个梦,让她回到了自己的荣誉时刻,把中国女排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