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张雨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会懂:“三十几,来得及”

2021-03-25   遇言不止

原标题:宁静、张雨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会懂:“三十几,来得及”

是我自己,生生地把我自己的人生版图,拓展出一大片。

《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实在太火爆了。

一群30+到50+,而且多少都有点“过气”嫌疑的姐姐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拼尽全力地展示自己,让整个世界都耳目一新,不约而同地喊起来: “OMG,这群女人!”

到了2021年, “浪姐”对于全体女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称赞和荣耀, 专门指着那些30+、青春已逝、少女感不再,但却把自己日子,越过越精彩的女人们!

在今天,三十几怎么了,四十几又怎么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只要找到了自我,什么时候都来得及!

对我来说,每次说到“乘风破浪的姐姐”,我第一反应想到的,并不是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宁静、张雨绮、万茜或者李斯丹妮,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努力而奋力地活着,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点亮的女人、令人佩服的女人,真的有很多!

而在我人生中,我现实中认识的一个朋友: 卢璐,这个45岁女人的人生经历,才真的是让我佩服的。

下面就是卢璐姐“乘风破浪”的故事,我相信真的能够鼓舞到每个人!

如果在人生中,十年算是一个阶段,那么对于四十几岁的我来说,回首前半生, 我过得最艰难的就是从我大学毕业二十三岁开始到法国读书,一直到三十岁这几年。

我记得特清楚,我二十七岁的时候,人在南法,论文写了四个提纲,都被导师毙掉了,拿不到学历,也就找不到像样的工作。

二十八岁,我不得不搬进了一个房东沿着墙根修起来的小房子里,大概连十平也没有,十分细长,窗户很小,房顶低且薄,半夜听得到野猫在上面跳跃打架的咆哮声。

28岁

后面就是那个不到十平的小房子

南法的秋天,常常有飓风。有个晚上,房东夫妻出门度假了,电跳了闸。我一个人坐在360度黑漆漆的床上,听着大雨落在屋顶上,发出空洞的回音。

我突然害怕起来,这房子好像是个棺材,我究竟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

恐惧让我拼命地把自己蜷成一个球儿,最后索性放声大哭,我觉得好难啊、好苦啊、好无望啊! 没工作、没房子、没爱情,也没钱,我这一辈子都已经错过了!

哭,其实是个力气活儿,我在黑暗中一面哭一面慢慢地睡去了,第二天眼睛肿得跟桃子一样,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而是很有危机感地,去买了蜡烛和打火机。

在无比的焦虑中,我的三十岁还是来了,毫不迟疑。

30岁生日之后的第四天,我认识了我的先生,从此我的人生仿佛是一辆带着一串车厢的长火车,不由分说地进入高速运转期。

我们32岁结婚,从33岁到39岁这六年里,我生了两个孩子,在喂奶、漾奶、拍隔、换尿布之余,我也曾努力过,去兼职教中文,工资每月两千七,最多三千五,还不够付阿姨的工资,所以, 全职主妇就是我,一做就是六年。

34岁

现在看来,我当年真是好东南亚啊!

大女儿是个很不会睡觉的孩子,一直到两岁半,基本每天两三点都会醒,我只能推着婴儿车一圈一圈地在客厅里转。

即便周末,我也不会让我先生起来哄女儿睡觉,作为全职主妇,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愧疚。

在那些披头散发、头晕脑胀的深夜里,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把这些人生片段都写下来,给几百万人看。

38岁

在那六年,无论谁看到我永远都是这样子:素颜束发、平底鞋、什么都能掏出来的妈妈包

39岁,我开了一个公众号:“卢璐说”,开之前我去百度了一下,确认不需要交钱。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写着我的人生、我的故事、我的经历。

40岁那年,我写出来几篇千万加的爆文,那时我没有团队,写文排版开白回复,全都要靠我自己, 《人民日报》、《新华社》、《读者》、《意林》、《十点读书》、《洞见》、《逻辑思维》……从官媒到大型平台,突然之间原来仰着头看得脖子酸疼、星光闪闪的名字,都来找我开白转载。

40岁

写出全网爆转的十万加,很多平台管我要公关照,约了摄影师去拍,这是休息时的花絮

其实, 并不是写出一篇十万加,就可以变成专职自媒体,这是一个磨人和艰苦的过程,需要无比坚持和努力。

我是从40岁开始,正式从一个随便写写的全职主妇,变成专业的自媒体。

从39岁到现在的45岁,六年间,我注册了公司,建立了团队,从0到百万,经营着我的自媒体平台,我和很多好的品牌和产品合作,我还出版了三本书。

是我自己,生生地把我自己的人生版图,拓展出一大片。

我现在的感觉好极了,因为我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我做到了经济、人格和个人价值都独立。

今天,我们生活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尤其是女性,每次说到某个女性,都要有个辉煌不已的背景:学霸985、美国藤校、华尔街、世界500强…… 好像不是从生下来就优秀,好像不是从开始就学霸,就不能成功似的!

可事实证明、人生证明,普普通通、有点迷糊、有点懒散、有两个娃、一直在怀疑和否定自己的平凡女人的我,反而越活越有滋味,快意江湖。

我用我的人生证明了一件事情,女人的美丽,并不是年轻的胶原蛋白来决定,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有很多人问过我:“卢璐姐,从不起眼,甚至有点小挫败的普通女人,你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成功?”

首先,我要承认,我没有头悬梁,也没有锥刺股,也没有给自己背上刺字,因为我怕疼,对我来说,方法和变化一定是有的, 而最天翻地覆地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

42岁

我的第一本书,在深圳的读者见面会

今天,我回过头来,看我三十几岁的焦虑、不安、恐惧等所有的恶劣情绪,在环境和社会之外的另一个,更加深刻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就好像是,平日,考试时全班都做一样的卷子,为什么有人能考满分,有人只能考零分?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不变永恒的真理, “谁痛苦,谁改变”,当我们并不能改变客观状态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而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就会发现原来世界随之而变了,变得更亲和友善。

44岁

去德国开会过程中,一张被偷拍的照片

我把我这些年,走过的路、路过的风景、看过的人,想过的思想、逻辑和方法,都写了下来,就是为了以身作则告诉全天下所有深陷焦虑、迷茫,无法分身,却还内疚自责的女性们:

到底怎么才能亦步亦趋地找到真实的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

到底怎么才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自己不完美和平相处?

又到底怎么才能从一个抬不起头自卑的女人,仰首挺胸变得自信?

45岁

这是2021年1月6日的我,有点模糊,因为这是为新书宣传录制视频的截屏

西蒙娜·波伏娃,在她著名的《第二性》中写到: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造就的。”

是的,我认为,我们每个女人,都完全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自己!

在今天的社会中,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人生和幸福快乐之间,缺的不是钱、不是能力,或机会,而是一套自己能够独立循环运行的价值逻辑体系。

这,就是我决定要写这本 《三十几,来得及》的初衷和目的。

《三十几,来得及》

这本书,并不是一碗心灵鸡汤,一段人生感悟,一个段子,或者一阵五分钟热度的头脑发热。

《三十几,来得及》

这本书,是 有张有序、有步骤有节奏,由外向内,如何从被动向主动,掌握自己的、有实操性的方法。

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深一步浅一步,走出来的经验和总结。

譬如,我节选几个例子:

-- 自我并不是说找就有的,而是由内之外的7个层面;

-- 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5个步骤,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 分身无术的女人到底如何管理时间;

-- 法国女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美丽;

-- 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增加自己的“运气”……

《三十几,来得及》这本十几万字的书,我写了35个月。

无数次,我写到抓狂,中间我的图书策划人和编辑都轮着去生二胎,然而事实证明,好事多磨,值得等待。

即使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我甚至拼着灯枯油尽,还是九牛二虎写完了这本书,其中最关键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我自己。

我想用我自己这个,大号的、微胖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每个来路并不太辉煌、天天都觉得来不及、焦虑无比的女人们:

我的人生,我主动、我选择、我掌握,我可以,你也可以!

而现在,我只想说: 三十几,来得及!人生只有一次,我们都能成就自己!

卢璐:

《三十几,来得及》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21天里赚到百万”,但这本书却是在告诉你,这一辈子,无论起点无论来路,如何能活得精彩,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