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每个父母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都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着最好的生活,可有的时候正是父母的无私奉献却给孩子带来了性格上的错误导向。
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甚至习惯于肆无忌惮地和父母索取。
袁咏仪参加节目的时候就谈到了自己的育儿经,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的故事:
年幼的儿子曾经想要在家里养一只小狗,对于儿子提到的这个小要求袁咏仪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当即答应。
她当天带着儿子去了宠物店,她让儿子去为狗狗铲屎,第二天袁咏仪又带着儿子去了宠物店,她给儿子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看到儿子没有任何的抱怨,袁咏仪才决定为儿子购买一直只小狗。
新一代的宝爸宝妈希望将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孩子无论想要什么东西父母都会尽可能满足。
袁咏仪对待儿子的教育方式正是当下父母所要学习效仿的
:
让孩子不再一味的索取,而是通过换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1.判断必要与否
孩子们总是变着花样向父母提着各种各样的要求,听到孩子的索取时,父母应当下意识的判断孩子所以需要的东西是不是真实存在需求。
其次父母还要判断孩子是否有可以替代的物品以及该索取是否真的存在必要性。
最后,爸爸妈妈一定要判断这个东西的存在是否给孩子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说是否会导致孩子无心学习。
2.判断孩子的渴求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描述他所需要的东西,以此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3分钟热度的情况。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讨论需求的原因,听听孩子的理由是否充分。如果孩子的理由有所欠缺也不要直接拒绝,父母要委婉地拒绝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到伤心。
最后是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建立起父母的威信,避免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感。
3-6岁之间的孩子正处于物权概念形成的过程,他们拥有强烈的占有欲,也喜爱和父母索取。
养育孩子并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即可,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建立正确的获得观念,扭转孩子一味索取的习惯。
1.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我们秉持着“性本善”的观念,认为每个成年人所存在的问题,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
试想一个孩子从幼年就生活在索取与满足的生活之下,孩子们习惯性的就会养成一种惯性思维,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要不到的东西,没有获得不了得成就。
然而现实世界是残酷的,没有人会一帆风顺,这些孩子一旦遇到了任何困难,哪怕是一点点的挫折都会让他们备受打击,甚至停滞不前。
2.自私
每一个小家庭都以孩子为圆点,孩子受到每个长辈的宠爱,但也要注意这或许并不是真正的爱,相反是助长了孩子内心的自私。
长辈出于宠爱一味满足孩子的索取,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只会越来越贪婪。
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得当,孩子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他们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不会替他人着想。
他们希望世界的中心只有自己,不会考虑其他小伙伴的感受,容易在集体生活中被孤立。
长此以往,他们只会感受到孤单,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会让他们向偏激的一面发展,他们产生不理智的情绪
3.缺乏理性,不会理财
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满足,与之直接相关的就是家长的经济条件。
可是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孩子缺乏金钱观念,也不懂体会父母的不容易。
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欢乐。这就导致他们不仅缺乏金钱观念,甚至还喜欢盲目消费。
一味的满足最终只会让孩子更加的贪婪,甚至会让孩子走向一条不归的极端,通过换取教育,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珍惜眼前,才是教育的真谛。
1.等价交换
象征性的等价交换对于让孩子明白换取的意义毫无作用。
在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通过一定的付出领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简单的交换规则,让孩子通过劳动或者是完成父母的要求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要让孩子明白“不付出劳动就不会有收获。”
2.事先做好规定
如果父母和孩子做出了某项约定,孩子认真吃饭就可以看一集动画片、或者是孩子乖乖写作业就可以玩游戏。
那么一旦孩子没有完成父母的要求时,父母一定要狠下心,拒绝孩子的任何请求。
如果父母心软就意味着规则的消失,孩子会无视规则,规则就变成了一种象征,换取的真谛孩子仍旧不会理解。
3.通过换取建立孩子的责任心
父母应当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和义务观念。
孩子的责任心会驱使孩子不再肆意地和父母索取。
儿童本身并不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于各种规则的遵守,观念的养成看似繁琐,实际上只要父母合理的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换取教育收获良好的性格。
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是尽力满足孩子的所求,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孩子学会换取,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事物。
今日
话题:你的孩子是否只会一味的索取?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ADgWXQBd8y1i3sJ-t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