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汽车市场似乎也应了这一句古话:风水轮流转。据最新的统计,今年以来每个月中国国产品牌的汽车市占率都超过50%,9月更是以140万辆的销量史无前例的达到了56%。相对应的,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则日益萎缩,面对国产品牌及新势力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那么,中国合资品牌真的就无所作为,毫无希望了?日前,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接受媒体访问时发出了明显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合资品牌的脱困转型之路虽然很艰难,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
贾健旭今年来到上汽大众之前,在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担任CEO,延锋是一家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专注于汽车内外饰、汽车座椅、座舱电子及被动安全领域。在贾健旭的带领下,延锋从负债累累发展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零部件供应商。到上海大众担任总经理,贾健旭可算是临危受命,他的目标就是将上海大众做到中国主机厂的第一。
出路在于“拿来主义”
众所周知,合资品牌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主打产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的水平不及新势力和国产品牌。要快速解决产品线上的短板,重新建立市场上的强势地位,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认为必须找到一条属于合资品牌自己的出路。
他认为,合资品牌短期内的任务主要是降低成本。成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一定要通过技术方案来降本,而不是简单的商务降本。商务降本供应商会远离合资品牌,只有不断通过供应商的创新来降本,才能让合资品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平台。这样合资品牌能够和供应商、经销商共同成长,给他们带来价值,他们也会反馈最好的价值。
长期而言,合资品牌需要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通过提升产品力来提升整体竞争力。以上汽大众为例,需要突破的一件事情就是“拿来主义”,把股东双方的好东西都往合资企业搬。贾健旭说到,合资企业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in China for China and listen to China,如果你not listen to China,not lead by China,还在lead by Euro,如何实现in China for China?上汽大众的外方股东大众集团近期开始反思前几年的在华策略,对中国汽车产业形势有了全新的判断,因而更加重视中国合作伙伴的声音,以期快速响应合资企业的具体需求。而上汽大众的中方股东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必要时可以“反哺”合资企业。
小车电动化,大车PHEV化
具体到产品和技术路线,贾健旭透露上汽大众选择的方向是小车电动化,大车PHEV。近期来看,主推以ID.3为代表的小型通勤车。贾健旭形容这是“背水一战”,通过大幅价格调整,ID.3已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已然成为ID家族的销量担当。从7月起,上汽大众新能源车的销量不仅跨过万辆大关,而且逐步提升,到9月已达到15000辆。到明年,上汽大众会进一步刷新ID.3的车机,让它变得更聪明。
贾健旭说:“我们现在正在争取一辆车,我说“一高一低”,一低是ID.3,一高会引进ID. Buzz,我主动跟德国大众提出要引进ID. Buzz,先从全进口开始,进入到ID. Store,把整个ID.的品牌立起来,因为这是一个有情怀的车。现在买上汽大众,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有情怀的,我们的车不见得有多智能,但是非常可靠,要把上汽大众的USP(卖点)DNA打造出来。”
贾健旭透露,另一个技术方向就是PHEV。上汽大众将立足现有车型,加快速度转型,加快速度把新的PHEV推向市场。贾健旭说:“我曾经说过TSI+DSG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将研发最新的发动机满足PHEV和EREV。我们相信我们最新的1.5T的针对PHEV和EREV的发动机将是最好的。就跟电车一样,我们在做很多的测试,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同样做PHEV,我们要发挥我们传统主机厂在动力总成上面的核心优势,做到最简单。”到2025年,上汽大众将推出新的PHEV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