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醉
民间谚语有云“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每到这一天吃腊八粥、泡腊八蒜都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腊八”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腊八节可能还要更晚。
在秦朝建立之前,我国人民在冬季分别有蜡(zhà)祭和腊祭这两个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其中蜡祭是年终岁末对八位农神的祭祀,感谢他们过去一年对农业生产的“关照”。蜡祭一般在露天进行,祭品也是田地里长出的五谷杂粮等。而腊祭,据《礼记·月令》中记载是:“先祖五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明,一般在寺庙里进行,祭品则是狩猎而来的动物。后来,蜡祭和腊祭逐渐合并为一个祭祀,称“腊祭”。
到了汉武帝时,朝廷改用《太初历》,并且规定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举行腊祭,而这个日子就叫“腊日节”。到了西汉末期,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十二月初八,恰好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端坐于菩提树下成道的日子。于是,佛教便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八”举行纪念活动。随着佛教在我国逐渐兴盛和发展,“腊八”也由原来的佛教节日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实际上,我国腊月的众多节令都源自古代的蜡祭和腊祭,也就是“腊日节”。汉代皇帝每年会在腊日节这天给文武百官赏赐钱、粮、牛肉等,称为“腊赐”。唐朝前期,人们还会在腊日节一起去山上围猎,以猎获的动物来祭祀,称为“腊日猎”。
然而,腊月因为有了“腊八节”“祭灶节”“除夕”等节令,反而让原本的“腊日节”被冷落了不少。到了唐末宋初,由于战火四起,社会动荡,就连朝廷对“腊日节”也不再重视了。于是,逐渐地人们就把“腊日节”也合并到“腊八节”,把每年腊祭的时间固定到了腊月初八日。
过腊八节自然少不了要喝一碗腊八粥。目前最早关于人们喝腊八粥习俗的记载大致是宋朝《东京梦华录》,其中说,腊八这天开封的寺院要选用几种小巧的食材熬煮成腊八粥,送给施主。开封的药铺也要将几种中药装入布袋制成“腊药”,免费赠予老百姓。
到了清朝,腊八节这天不但寺庙会给穷人们施粥,就连朝廷也会赐给文武百官一碗腊八粥,以示皇帝对大臣们的恩宠。乾隆皇帝专门让造办处铸造了一口8吨重的大铜锅来熬制腊八粥。
如今,腊八节已经成为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恰如杜甫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