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爆发了以曹操对峙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曹操吞并荆州后,率兵直下,与孙权,刘备等展开大战。由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增,又降服荆州部众,可谓兵精粮足。
孙权一下子没了主意,急招文武商议。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觉得应该投降曹操,不应该以卵击石。孙权本想一战,这下子更无奈了。此时鲁肃站了出来,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去江夏刘备去询问战况。孙权于是派鲁肃前去调查曹操虚实。
鲁肃此去便拉开了刘备,孙权联盟抵抗曹军的序幕。鲁肃十分了解孙权,知道孙权断然不想投降曹操。于是极力劝说孙权,刘备组成联盟,抵御曹操。当然此等想法也十分符合刘备的利益,因为当时刘备兵败当阳,退守江夏,根本没有实力与曹操争锋。如果曹操率军直攻刘备,估计刘备都不知道还能投靠到哪里。
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大军,赤壁之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那么是谁极力组建孙刘联军并加以持续的呢,以下几人绝对功不可没,甚至最后一人很少有人猜到。
首先就是鲁肃了,因为鲁肃是直接劝说吴侯,出使荆州的。没有鲁肃前去搭线,刘备也没有理由去投靠江东。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鲁肃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境内),鲁肃与刘备相遇。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没有作为的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详细述说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随即刘备也派诸葛亮随鲁肃过江,与东吴商讨联合抗曹之事。
赤壁之战中,周瑜与曹操对战,诸葛亮与鲁肃同为谋士,辅助周瑜。但周瑜觉得诸葛亮智谋过高,又不效力于孙权,多次设计谋害诸葛亮。此时,又是鲁肃处处周旋,不让周瑜加害诸葛亮。可见身为东吴大臣的鲁肃,一心为公,维护孙刘联盟,要不然周瑜必杀诸葛亮,孙刘反目,刘备也会趁机攻打东吴。
在周瑜死后,鲁肃代周瑜之。此时曹操虽然败北,但百足大虫,虽死不僵,实力仍是孙权所不能撼动的,仍有一统天下的能力。鲁肃继续坚持孙刘联合抗曹。在刘备入川后,关羽镇守荆州,也是鲁肃多次劝说才缓和了关羽与东吴的矛盾,可谓煞费苦心。
然后就是诸葛瑾,诸葛亮之兄。既然孙刘联军符合刘备与孙权的双方利益,诸葛亮又在刘备处做谋士,那诸葛瑾作为中间人就在合适不过了。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由于关羽为人高傲,看不起东吴,所以孙权十分生气,准备率军攻打荆州。鲁肃恐伤和气,就劝孙权派人去和关羽联姻,共同对抗曹操。于是诸葛瑾就成为了合适人选,诸葛瑾此后多次出使刘备处,为孙刘联军出力不少。甚至在刘备东征前,诸葛瑾都去面见刘备,说明伐吴对刘备的利弊,可惜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执意东征。
如果鲁肃,诸葛瑾是孙权方的代表,那诸葛亮便是刘备处的代言人。诸葛亮随鲁肃到孙权处,极力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临走时向关羽交代,一定要“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因为只有这样,荆州才不会腹背受敌。可惜关羽没有听诸葛亮的建议,最后兵败被杀。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此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继续结盟孙权对抗曹魏。
结下来就是周瑜了,虽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十分想杀害诸葛亮。但也是因诸葛亮之才不能被江东所用,才气急败坏多次设计杀诸葛。在周瑜死后,推举鲁肃接替自己职务,可见周瑜也知道孙刘联合的正确性,要不然也不会让老好人鲁肃为接班人。听闻周瑜去世,诸葛亮不胜伤感。
最后就是东吴之主孙权了,如果孙权没有抗衡曹操的勇气,那就根本不用联合刘备了,直接就可以投降。正因为孙权有英雄之志,不愿屈膝投降,所以派鲁肃,诸葛瑾等出使刘备处,与刘备结盟抗曹。在刘备攻占荆州南四郡后,孙权进妹固好,也是事实。刘备死后,孙权接纳蜀国使者邓芝,重新恢复联盟,也是孙权决定的。如果江东之主没有同意联盟,估计孙刘联军也只会是泡影。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喜爱三国的朋友记得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