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制作发行的143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志村乔主演、千秋实、藤原釜足、金子信雄、中村伸郎等共演,于1952年10月9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市民科科长,结束自己三十年公务员浑浑噩噩的“木乃伊”生活,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那么如何才算活着?我们每天不断地重复的生活,算活着吗?
片中的主人公渡边先生,是一个小官僚。近30年都没有请过一次假。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盖章。他和所有的官僚一样。工作推诿,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他只是身体活着,精神已经死了。已经没有年轻时的斗志了,只是随波逐流,熬天混日罢了。
人需要什么时候才能醒悟呢?原来需要面对死亡时,才能明白,也就是渡边得了胃癌时,才会真的反省自己。
当真的面对死亡时,人会醒悟吗?也未必,大部分都是茫然失措,后悔人生罢了。当渡边知道得了癌症之后,他首先是害怕,惊恐,不知所措。瞬间世界都不存在了。电影中,当渡边走出诊所时,外界的车水马龙,才猛然提醒他,他还存在这个世界上。
人在这时会否认自已的人生,否定自己的价值观,觉得人生虚无,最严重者就是自杀。从他在小酒馆给那个落魄的作家安眠药,就知道他是有自杀念头的。渡边一生节俭,小心,早年丧偶之后,为了孩子没有再婚,这些都是渡边的价值观。一但反对自己的价值观,就走向人生的另一面,认为人生不过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通过纵欲来实现自己的存在感。可这样的存在感,就像做梦一样,当美梦醒来时,会有更多的失望。这是一种虚无主义。
显然,这是救不了他的,他的精力体力都不足以支撑他。坐车回去的路上,一次呕吐让他回到现实,也让带他去放纵的作家,羞愧不已。
什么才可以救他呢?当职员小田切让找他辞职时,小田切让的青春活力,显现出生命质朴纯真的一面,确实让渡边的生命重新看到了光。这种不是顺着欲望的宣泄,而是顺着质朴生命的自然发展。但这种朴素生命的力量,只能自用,而不能他用,也就是它只是纯真少女的专利,而不是迟暮之年渡边所能达到的。但是她却可以用她的质朴提醒渡边,所有的生命状态,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过错。我们常常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的状况都是因为环境,世事不顺,但其实那些都是外因,而非主因,就像小田切让说的,“你说是为了儿子,但是他也没有让你去当木乃伊呀”。言外之音,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又怎么能怪罪一个婴儿呢!
人生该如何过,其实是自己做主的,只是我们一时忘记做主,而把命运交给了环境,世事。
渡边分明从小田切让身上,感受到了温暖,生命的力量,但是小田切让是不知道的,因为她只是朴素的工作与吃饭,并没有思考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渡边激动地向小田切让询问她为什么这么快乐时,小田切让害怕的说,我只是工作吃饭罢了。渡边若有所思,这么平常的答案,却打开了渡边新的生命。
他终于明白生命的主动权在自己,而创造的场域就在眼前当下的生活。而且不是像小田切让去寻找新的环境,那其实还是一种逃避,而只有就在当下,才能实现生命的贞定,超越,成为生命的主人。
这就是渡边的新生,当渡边拿着玩具小兔子,一路走下楼梯时,电影中年轻人过生日的生日歌响起,那本来是给一个年轻女孩的生日祝福,不如说那就是渡边新生的祝福。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也是如此吧!
似乎电影就可以结束了,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他的超越,实现了价值。这其实是电影的老套路。主人公这时也去世了,可是电影才刚完成一半,下一半又会说什么呢?
公园建成了,功劳该是谁的呢?公园当然是公园课建的,也有其它部门的合作,土木工程课的配合,当然也一定有领导的支持。这些好像都没有问题。但是一件事情的成功,果真只有如此吗?
其实每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份真诚恳切的精神在其中。
正如这个公园的建成,便有渡边的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隐含其中。所以才有记者的追问,市民的真诚吊唁。只是我们习惯看到可以看到的,却看不到那些隐含其中的精神,才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但这种精神是如何迸发出来的呢?于是有人猜测是爱情的力量,有人说是癌症逼迫的力量。甚至有人说,如果我要是知道时日不多,也会像他一样的。真的是渡边不得已而为之的吗?如果是,那他还是自己生命的奴仆,而不是主人。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形势所迫罢了。但渡边在最后的岁月显现出的坚毅,果敢,宽容,分明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智勇”三达德。这必须需要人的一念知返才可以获得,
所谓的癌症,那些都是助缘,而不是本质。本质是渡边一念知返成就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而生出来的生命力量。
他显现出的智,是一直缠着拖延的其他部门,最终拗不过,只能签字。他显现出来的勇,是面对黑恶势力时,毫不畏惧。他表现出的仁,其实是对儿子和其他人的宽容。他说“我不能憎恨人,因为我没有时间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的人生如此短暂,那还有时间去憎恨。
当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死的时候,也都会生出,悔恨,后悔虚度光阴,甚至诅咒发誓要向渡边学习。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这就是孟子说的“人之性善”。
原来人的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之心都有,但都是时隐时现,不能扩充。只有一念知返,真诚悔过,认真去做,才能扩充之。
所谓“充实之谓大”。但是很多人并不能真正充实,而是一但回到平常的生活,又回到老路上来。
那渡边的离去还留下什么呢?渡边只是借修公园而显现了一个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足以让每个愿意真诚做回自己的人,有知有感,并且这样的特质,存在在每一位真诚的人心中,变成永恒的存在。
那些市民,那个警察,他的儿子都从真诚的忏悔中,感受到渡边的存在。
电影用死来看生,探讨如何才是生。这看清生的方法,却是不怕死得来的。孟子所谓“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向死面生。这实践的场域不再逃避生活,也不必另寻一种生活,也不再曾经浪费了多少生命,而是从此刻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不敷衍,不推脱,此时就成就了一个人,也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