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不是现实,却能曲折的反映现实。
地上有皇上,天上就有个玉帝;朝廷里有文武大臣,天宫里就有天兵天将。
妖魔鬼怪对李唐王朝不感冒,老百姓对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事实确实如此。
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肃宗在自己的老爹还健在的情况下擅自即位,是件很不地道的事。
指望一个连自己老爹都不孝顺的人来平定天下是件十分不靠谱的事,所以很多人看好史思明。
对肃宗擅自即位持批判态度的不仅有普通老百姓,还包括朝中的一些文武大臣,比如说李嗣业。
这个人前面已经提到过,是个超级猛人,属于进攻当先锋,撤退当后卫,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
香积寺之战,要不是李嗣业赤膊上阵,舍命拼杀,大唐王朝指不定哪一天收复长安了呢。
即使是这位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嗣业,在刚接到肃宗的征招时也曾犹豫过。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在灵武继位,召集各路人马共同平定叛乱。
时任河西节度复使的李嗣业也在征集的范围之内,肃宗命其率五千名河西士卒赶赴灵武。
接到肃宗的征招后,李嗣业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河西节度使梁宰商量后作出一个决定:不着急,我们等等再看。
这是个十分大逆不道的决定。
国家有难,身为臣子的接到征集令后竟然在一旁看热闹,等等再看,这可是掉脑袋的大罪。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李嗣业等人的内心深处,对刚刚继位的肃宗是不太认可的!对肃宗皇位的合理性是有所怀疑的的!
当然,李嗣业最后还是按肃宗的要求带人出发了,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段秀实。
请大家先记住这个名字,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后我会慢慢讲给大家。
文武大臣不认可也就罢了,毕竟肃宗已经是皇上了,有的是办法来收买人心。
最让肃宗放心不下的是与他血脉相连的亲人——他的那些亲王兄弟们。
就在肃宗正式继位的第三天,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他的最新指示。
在这份题为《命三王制》的文件中,玄宗对平叛工作做了如下安排:
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使,收复长安与洛阳;
任命永王李
任命盛王李琦为广陵郡大都督,统率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
任命丰王珙为武威郡都督,统率河西、陇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大使。
请注意,在这份文件中,李隆基仍称李亨为太子,这就说明李隆基根本没有主动退位的意思,他当太上皇纯粹是被逼的。
更让李亨担心的是,李隆基在任命其为大元帅的同时,也赋予了他的兄弟们分镇一方的权力。
大元帅这个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含金量却不高。
不信我们来看看李亨管辖的地盘:朔方、河东、河北、平卢。
河北、平卢已经落入安禄山手中,河东处在对抗安禄山的北方前沿,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样肃宗实际控制的就只剩下了朔方,还是一个风吹石头跑的蛮荒之地。
再看看永王李璘,这哥们控制的是战火尚未燃及的江淮地区,节制四镇,封疆达数千里。
更要命的是江淮地区是唐王朝名副其实的钱袋子,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把永王放到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万一这哥们羽翼丰满了,还想更进一步,取代肃宗的位置;或者立下大功,抢先把洛阳、长安给收复了,这让肃宗的脸往哪搁?
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为了尽快让太上皇兑现自己的诺言,尽快真正独立自主的掌握最高权力,必须尽快收复长安!
为了避免自己同胞兄弟抢先一步,立下大功后来和自己抢位置,必须尽快收复长安!
长安!长安!长安!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收复长安已经成为肃宗的第一要务。
这才是肃宗改变李泌原定作战计划的真正原因,其余的只是幌子而已,各位听听也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