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198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这种“先享受,后付款”的全新理念逐步在消费者中渗透;某种程度上,信用卡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银行的运作逻辑。
不过,运行至今,信用卡在中国市场,也呈现出了野蛮与疯狂的另一面。
以中信银行为例,中信银行信用卡的投诉量常年占中信银行投诉总量的近八成,大量消费者“诉说”着自己在使用信用卡时的种种不满。
当然,银行的困境也远不止于此。
如今摆在中信银行面前的,还有存量竞争、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行业内卷严重等各种挑战。
01 存量之争
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发起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
2003年12月8日,中信银行信用卡正式对外发放。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的信用卡发卡行扩展到10家银行,发卡量由年初的100多万张增加到近400万张。
此后二十年时间,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3年-2013年。
这十年时间,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稳步进行;截至2013年年底,中信银行发卡量突破了2000万张。
第二阶段为2014-2019年。
从2014年开始,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信用卡业务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信信用卡发卡量已经从2013年年底的2000万张增至8000多万张。
随着发卡量的激增,信用卡业务收入也快速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中信信用卡年交易金额也突破至25000亿元;同年中信信用卡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
第三个阶段为2020年-至今。
进入2020年以后,中信信用卡业务增速开始大幅放缓,行业天花板开始显现。
数据显示,2020年,中信信用卡累计发卡9262.1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1.16%;信用卡交易量24376.88亿元,同比下降4.83%。
2021年,中信信用卡累计发卡10132.3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9.40%;信用卡交易量27801.35亿元,同比增长14.05%。
2022年,中信信用卡累计发卡10660.2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5.21%;信用卡交易量27922.63亿元,同比增长0.44%。
今年上半年,中信信用卡累计发卡11072.52万张,较上年末增长3.87%;信用卡交易量13555.33亿元,同比有所下降。
显而易见的是,近年来,中信信用卡发卡量增速大幅放缓,每年的新增发卡量已经从千万降到百万;随着发卡量放缓,交易量增速也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从信用卡收入来看,随着开卡量进入瓶颈,中信信用卡收入也陷入颓势。
数据显示,2019-2022年以及2023年H1,中信银行信用卡收入分别为605.09亿元、614.98亿元、591.28亿元、598.23亿元、296.7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1.47%、1.64%、-3.85%、1.18%、0.35%。
来源:企业财报
显然近几年,中信信用卡收入也从两位数的增速,下降至个位数,甚至是负增长。
其实在信用卡狂奔的时代,对于中信来说,用卡不仅能产生手续费、年费收入、也能产生信用贷款客户,加大银行个贷整体收益率,并转化客户至银行其他服务。
而如今,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开始显现天花板,对中信而言,这直接影响在信用卡业务甚至其他业务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存量市场的竞争也将越发激烈。
02 不良资产之痛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信用卡在高速发展时期掩盖的一些问题,如今也开始显现出来。
数据显示,2017-2022年以及2023年H1,中信信用卡不良率为1.24%、1.85%、1.74%、2.38%、1.83%、2.06%、2.02%。
显然,从2017年以后,中信信用卡不良率保持整体上涨趋势,目前则基本回到2%以上水平。
即便是中信采用加大核销力度等手段出清风险,但居高不下的信用卡不良率,也说明了中信信用卡的资产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对比之下,今年上半年,建行、中行、农行、招行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都在2%以下。
对此,市场观点普遍认为,不良资产率之痛,主要是由于中信在业务高速发展时期,存在过度发卡等问题,这其实是当年冲业绩时留下的后遗症。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中信信用卡不良率增长最快的那几年,确实与信用卡发卡量激增那几年,高度的重合。
来源:企业财报
针对这些不良贷款,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开始大规模引入催收机构,于是也时不时能在网络上看到关于中信信用卡暴力催收等相关新闻。
就在今年7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信用卡逾期催收业务外包供应商入围项目招标公告显示,拟引入150家催收机构,为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和全国各分中心提供委外催收服务,包括普案催收和M3(逾期3个月以上)电催,合同服务期限为3年。
但需要注意的是,频繁出现的暴力催收情况,不断激发着与用户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催收,对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而言,依然是一个长期考验。
03 用户投诉之困
其实站在中信的角度,当信用卡进入存量市场,想要实现业绩增长,则需要以以前的“量”驱动,变为以“价”驱动。
换句话说,业绩的增长,需要依靠现存用户。
只不过,中信为了提升业绩,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张起来。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中信信用卡”的相关投诉量高达3966条。除了“暴力催手”外,用户在不知情情况下扣费成为了投诉的高频词汇。
比如,有较多消费者投诉,自己在中信办理的信用卡在未激活状态下就被收取年费。
来源:黑猫投诉
而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对新发信用卡等必须激活后才能为持卡人开通使用,且信用卡未经持卡人激活,不得扣收任何费用。
此外,还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中信信用卡存在“强制提升信用卡等级”的情况。
有消费者指出,自己接到客服来电,对方表示由于信用卡到期需要办理升级的白金卡,但客服并未告知需要支付年费。消费者在收到新的白金卡后,被扣除了2000元年费。
来源:黑猫投诉
除了围绕年费引发的消费者不满外,中信信用卡的增值服务也存在较大争议。
有消费者表示,中信银行在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客户办理增值收费业务,该增值收费项目为中信信用卡还款宝会员产品。
产品信息显示,还款宝会员权益内容包括最低还款额循环利息打八折,零起点免费短信提醒服务,会员价格每年199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还款宝会员采用的是自动续费模式,也就是说用户不主动取消,将每年自动扣除费用。
来源:黑猫投诉
最后,中信信用卡利率也不低,目前分期年化利率为18%左右;而在提前还款时,中信信用卡还要收取提前还款违约金,高达剩余本金的3%。
对于消费者来说,中信信用卡仅在分期费率上限较高,还需要承担提前还款的较高成本,同样引发了不少消费者不满。
总的来说,对用户实行较高的息费上限,设置较高的借款人违约成本、设立年费或增值服务项目,成为了如今中信信用卡业务拓展的重点;以此推动信用卡收入增长。但由此带来的用户口碑下滑也是必然。
根据中信银行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共接收监管转办投诉14,844笔,投诉涉及的类别主要包括信用卡、个人贷款、借记卡账户管理等。其中,信用卡投诉占比为78.65%,远高于个人贷款和借记卡账户的12.05%和4.67%。
说到底,以这样的方式推动疲软的业绩,终究并非长久之计。
小结
存量市场下、不良资产与用户投诉这一系列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面对业务拓展难题,如今的中信信用卡,显然是两头受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