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家隔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2022-10-20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疫情之下居家隔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大家好,我是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和家庭教育咨询师证书,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疫情之下居家的心理防护问题。

疫情之下居家隔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最近几年,疫情反反复复,尤其是天冷了,病毒又有了新一轮的反扑,近期全国很多城市都发现病例,并不时地有某某地方封城的消息传来。

而我们这里,最近已经是第二次全城静默,教育局也统一通知学生停止线下授课,集中在家上一周网课。

因为提前没有任何消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抑或是我们学生家长,都毫无心理准备,居家第一天可以说是非常兵荒马乱的一天。

通知封城的第一天,早上一大早5点多出去抢菜,回来之后就开始做核酸,接着给两个孩子下网课APP,注册、调试,好不容易弄好了,接下来就是时刻关注班级群消息,一会儿上传核酸检测结果、一会儿帮孩子上传作业、到了中午十一点多,又给一家人准备午餐,吃完饭收拾完,已经到了下午两点了。

下午又重复跟上午一样的事情。

到了晚上睡觉前,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干却筋疲力尽,话也不想说,心情也很烦躁,于是发了个朋友圈吐槽一下,结果没想到好几个朋友在下面回复,说跟我一样经历、一样心情。还有一个新疆的朋友留言说,自己在家已经隔离两个月了,都快疯了。

疫情之下,大家都很容易被细碎的家庭琐事所羁绊,心情也容易变得烦躁,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在关注安全防疫的同时,孩子的心理防护和我们自身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心理健康呢?

首先,我们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作息,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

给自己和家人制定作息时间表,不熬夜、认真安排饮食,营养均衡合理,不喝饮料、不暴饮暴食,把生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要知道,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环境的稳定情绪十分有帮助。

同时要适量接受外界信息,尤其是家长,在睡前不宜过多玩手机,不要每每看到“鸡娃”事迹都会莫名焦虑,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千万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可以学习他人好的育儿方法,但也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其次,给孩子制定劳逸结合的计划。

居家上网课缺少老师监督,孩子的学习效率和专注度都会有所降低,而家长在被逼打卡、检查作业的同时,还要忍受孩子对学习的“懈怠”,很容易气不打一处来,一不小心就容易给孩子发脾气,破坏亲子关系。

建议父母给孩子制定一定的劳逸结合计划,合理配合上课和作息时间,每天让孩子在完成即定的学习任务之后能有一定的放松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再次,适量运动。

运动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减少精神上的紧张情绪,增加心血管机能,提高自信心,减少沮丧感等等。

每天给自己和孩子规定一定的运动时间,建议1个小时左右,以有氧运动为主。

最后,适当降低生活质量,夫妻协做劳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就拿我来说,居家第一天我一个人做饭、收拾厨房、做家务,身体的累就带动情绪的不稳定,很容易冲家人发火,看我老公和孩子哪哪都不顺眼。

第二天我就及时调整了情绪,跟老公进行了有效沟通,并且给老公和孩子都分配了家务劳动,比如我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洗碗,爱人负责收拾餐厅等等。

另外我也反思了一下,之所以自己这么累,是因为完美心理在作怪,很希望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饭食,所以光在做饭这一块就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

所以我决定适当降低生活质量,比如中午本来要炒四个菜的,减少为三个菜,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均衡,晚上可以煮点粥,热点馒头之类能快速做熟并且能有饱腹感的食物,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家务活有人分担,家人之间也更有默契和凝聚感,家也更有温度。

尤其是夫妻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交流,如果居家发生矛盾,可以反思一下矛盾是否日常就存在,只是彼此平时都忙没有爆发,多多探讨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规划未来的生活,也可以一起做做运动,同时在家里划分彼此独立的办公和娱乐空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矛盾发生。

我的一位长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他告诉我说:你生气了,不能怪那个惹你生气的人,只能怪你自己没有控制好你的情绪,情绪是你自己的,没有人能够控制它,只有你自己。

疫情之下,本就生存不易,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快乐的人!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