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朝时,所有的京官都要来吗,有什么标准和限制

2022-08-05   仲安筠

原标题:皇帝上朝时,所有的京官都要来吗,有什么标准和限制

皇帝上朝时,所有的京官都要来吗,有什么标准和限制

很多朋友在古装剧中都会看到皇帝上场的片段,皇帝一人高高在上,底下是群臣。而且大臣们手里都会拿着一个物品。很多小朋友在家里也会学着电视剧里的片段,有模有样地模仿皇帝上朝的片段。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有疑问,古代皇帝上朝都是这个样子的吗,如果不是统一这样的话,那每个朝代的区别又是什么呢,上朝是否有什么标准呢?下面小编就将这几个问题为大家一一解释一下。

古代皇帝上朝,就相当于是与群臣一起开了一个会议,而且是最高级的会议,在这时,大臣们一般会将奏折呈给皇上,并且禀报有关的事宜,皇帝也会对这些奏折和事情加以评断和处理。而上朝的标准,每个朝代的确是不一样的。

以唐朝为例,当时法律规定在京任职的官员都是要上朝的,不过根据官品的不同,大臣们上朝的时间间隔也是不一样的。当时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官员,规定每个月只需要上两次朝,分别是每个月的初一和每个月的十五,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则要每天觐见,与皇帝一起商议处理国家事物。

到了宋朝,出现了冗官冗兵的局面,所以去上朝的官员数量也非常的多。后来经过宋神宗的改制,就减少了一部分官员上朝的次数,对于上朝官员的官品也做了限制,那些每天要去朝见的官员被成为“常参官”。

后来发展到元朝,皇帝上朝的时候不仅要有朝官,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通事官。通事官的职责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翻译,因为大家都知道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既然要管理国家事务,那必然需要一个能够翻译当地语言的人在朝廷中发挥作用。

到了明朝,上朝觐见的人数又逐渐增多,这个时候就会按照官品对上朝官员的先后顺序有一个排列,不过难免还是会有秩序混乱的情况发生,于是后来就有了“将军先入”的规定,让武官先进朝,也体现了当时对武官的看重。而皇帝一般也只与站在前列的几位官员共商国家大事。

清朝的时候官员品级的分类特别复杂,而对上朝官员也有限制,只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能够上朝,不但如此,位置也有规定,一品官员可以在殿内,二品在门外,三品则站的更远。除此以外清朝的时候允许皇亲国戚一起上朝参与国事的讨论,而有的官员可以说是一辈子连一次上朝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