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作为目前半导体产业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吸引了无数成名已久的IDM大厂、Fabless企业,以及许许多多的初创新锐力量参与其中。纷至沓来的企业携带着资本、比拼着技术,试图在碳化硅价值链的方方面面获得突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卡位赛已然被触发。
但在当下,碳化硅领域仍以国际企业占据更大话语权,国内企业则锋芒初露,正在勠力追赶。
国际企业加固“护城墙”,并购、扩产提速
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工业应用、轨道交通等终端应用的反推动下,碳化硅市场未来一片光明。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为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全球各大车企已将目光锁定在新一代SiC(碳化硅)功率元件,并陆续推出了多款搭载相应产品的高性能车型。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在电驱系统中导入SiC技术,预估2022年车用SiC功率元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亿美元,至2026年将攀升至39.4 亿美元。
有鉴于此,国际企业为固守优势地位,近来频频加大对碳化硅的布局。
一来,对优质标的的并购成为当下热点。其中,ASM日前宣布收购LPE的所有流通股且双方已签署了协议;而安森美对GTAT、Qorvo对UnitedSiC的并购则已完成。
二来,与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同样是国际企业扩大碳化硅优势的一大“法宝”。其中,LPE已经与IME达成研究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高质量8英寸SiC及专业外延工艺;比利时高温半导体及功率模块领域的领先厂商CISSOID则与高性能电容器领域的龙头NAC Group和Advanced Conversion达成了合作关系,三方将联合开发紧凑型、优化集成的3相SiC功率堆栈。
三来,扩产同样是国际企业的一大主旋律。其中,日本富士电机计划在2024年将下一代功率半导体产能提升至2020年的10倍左右;英飞凌预计斥资逾20亿欧元,在马来西亚居林工厂建造第三个厂区,用于生产碳化硅和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产品;Wolfspeed预计其位于位于美国纽约州马西的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将在2024年达产。
四来,下游企业也纷纷瞄准上游,提前锁定产能以抢占市场份额。
其中,全球功率模块系统巨头赛米控在年初就已宣布拿下德国车企的SiC功率模块大单,具体产品是采用SiC MOSFET的eMPack功率模块。据悉,该订单所使用的SiC器件供应商分别是意法半导体和罗姆。
此外,汽车企业与碳化硅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互动趋势也愈发频繁,比如特斯拉与意法半导体、造车新势力Lucid与Wolfspeed和罗姆、纬湃科技与英飞凌等。
中国企业穷追不舍,捷报频传
中国企业也不遑多让,逐渐成为碳化硅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设备方面,大族激光SiC晶锭激光切片机、SiC超薄晶圆激光切片机正在客户处做量产验证;恒普科技近日成功推出2款8英寸双线圈感应晶体生长炉;科友半导体成功研制了SiC电阻长晶炉;季华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SiC高温外延装备,在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成功实现SiC外延的快速、高质量生长。
量产进度方面,三安光电目前已有超过60种碳化硅二极管产品进入量产阶段;新洁能1200V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MOS平台开发顺利,1200V SiC MOSFET首次流片验证已顺利完成;闻泰科技碳化硅二极管产品已经出样。
市场方面,超芯星6英寸碳化硅衬底顺利进入美国一流器件厂商;天岳先进成功签订一份为期三年的长期协议,产品为6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产品,合同金额高达13.93亿;国基南方SiC MOSFET首次获得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大批量订单。
此外,产能作为企业实力的一大表征,一直都是企业布局的重心。2022年以来,碳化硅领域立项、动工等消息不断传来。
而原有的项目也在市场需求、技术提升等带动下,有了新的规划。
其中,位于河北的天达晶阳碳化硅芯片项目将再投资7.31亿元,建设拥有400台套完整设备的碳化硅晶体生产线。届时,该项目4-8英寸碳化硅芯片的年产能将达到12万片;
时代电气控股子公司中车时代半导体拟投资4.62亿元,实施碳化硅芯片生产线技术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把该公司现有的平面栅碳化硅MOSFET芯片技术能力提升到满足沟槽栅碳化硅MOSFET芯片研发能力、现有4英寸碳化硅芯片线将提升到6英寸碳化硅芯片线、产能也将从1万片/年的能力提升到2.5万片/年。
而众多碳化硅项目也在顺利推进。其中,湖南三安半导体项目二期工程于7月14日正式开工。据悉,湖南三安半导体项目投资160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已于2021年6月点亮试产,目前,长晶、衬底、外延、芯片车间已全线正式批量生产,月产能力2万片;二期项目预计今年建成投产。
此外,芯粤能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泰科天润碳化硅芯片量产线、山西天成半导体6英寸SiC衬底产线、斯达半导碳化硅项目等均公布了新进展,进一步为我国碳化硅产能贡献力量。
结 语
尽管国内产业链正在快速起步,但想实现对国际一流厂商的追赶甚至反超,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其中,最大的掣肘当属衬底和外延。衬底和外延占整个器件成本的70%左右,因此,提升衬底和外延的良率、提高衬底的尺寸均是降低碳化硅成本的有效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碳化硅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实现突破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以及长时间的人才培养。
然,道路阻且长,未来明可期。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国际厂商大多已实现了6英寸碳化硅衬底的稳定供应,部分领先的国际企业已进入8英寸衬底量产导入的过程;国内厂商虽主要以4英寸碳化硅衬底为主,但6英寸领域的技术壁垒正在被攻破,8英寸衬底领域也频繁传来好消息。
其中,天科合达、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中国企业/科研机构现已处于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研发阶段;烁科晶体也在2022年1月宣布实现8英寸N型碳化硅抛光片小批量生产。
可以期待的是,在下游高景气应用驱动下,国内碳化硅产业链将不断降成本、提技术,不断提高市场渗透率。
活动报名 TrendForce
8月9日 · 深圳
点击报名
9月7日 · 深圳
点击报名
TrendForce集邦咨询是一家横跨存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晶圆代工、光电显示、LED、新能源、智能终端、5G与通讯网络、汽车电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全球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公司在行业研究、政府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评估与可行性分析、企业咨询与战略规划、品牌营销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是政企客户在高科技领域进行产业分析、规划评估、顾问咨询、品牌宣传的优质合作伙伴。
TrendForce is a global high-tech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ion. Its research scope covers memory, IC and semiconductors, foundry, optoelectronic display, LED, new energy, smart terminals, 5G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utomotive electronics, as well as AI. With rich experience in industry research, govern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project feasibility analysis, corporate consulting and brand marketing, TrendForce is a quality partner for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lients to conduct industrial analysis, planning evaluation, consulting and brand promotion in high-tech field.
向上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