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工业实力强大,为何工业产能却始终不如美国

2020-06-09   候塞雷的历史手札

原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工业实力强大,为何工业产能却始终不如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反法西斯同盟国一半以上的武器装备都是美国生产提供的。作为敌对国的德国尽管工业实力也很强大,可即便德国开足马力全力,始终没有办法像美国一样为同盟国提供一半以上的武器装备,而且时不时面临武器装备短缺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工业实力强大,为何工业产能却始终不如美国?

德国军工厂

第一:工业实力差距

德国的工业实力在欧洲绝对是数一数二,不仅门类齐全而且技术先进,但工业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占比相比美国却绝对相形见绌。1939年美国工业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1.4%,德国仅占13.2%,还不如整个英联邦的高。

另外二战前的德国工业缺乏新技术,还需要美国的帮助:福特公司为德国陆军提供卡车;杜邦公司通过I.G.法本把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卖给德国;坦克润滑油的技术是从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发展空军的重要帮助来自于美孚在德国设立的一家飞机专用汽油厂;电报电话公司参加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

美国造船厂

后来在战争中,连美国的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进的飞机发动机。

而美国在整个二战期间,更是生产了自由轮2751艘,胜利轮531艘,航母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飞机超过30万架,10.2万辆坦克,230万辆各类道路车辆,54.89万门各型火炮,迫击炮10.21万门,步枪、卡宾枪1233万支,冲锋枪193.33万支,机枪261.43万挺,弹药1200万吨,盟国一半以上的武器装备都是美国生产提供的。

而且美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汽油、午餐肉等大量工业制成品。

如此强大的工业实力,德国是望尘莫及。

美国飞机工厂

第二:资源差距

德国并不像日本那样是个资源贫瘠的国家,相反德国的硬煤、褐煤、铁矿、钾盐矿等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德国缺乏充足的石油,缺乏足够的有色金属、橡胶等重要的战略物资。

尤其是石油,二战前德国年产只有50万吨,这绝对是德国装甲部队的心脏病。没有石油所有的装甲部队、飞机、舰艇都得歇菜。

德国之所以要拉上罗马尼亚做自己的仆从国,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来自罗马尼亚的充足石油;之所以兵分三路入侵苏联而不是一路直捣黄龙,就是为了获得高加索油田的石油。

美国则恰恰相反,美国本土就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铁矿、煤矿等资源,加上长期在拉美实行“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势力最大,就算美国本土没有的稀缺资源,美国也可以从拉美轻易得到。

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二战中的美国自由轮、胜利轮满世界援助石油、钢铁等物资,而德国却经常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是因为美国有资源,任性,送得起。

美国飞机工厂

第三:产业工人差距

1929年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但科研经费并未遭到严重削减,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国内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加上因为纳粹迫害,大量欧洲科学家逃到美国,极大增强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发达的工业和科技水平亦造就了数量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在二战达到1700万人。

在战争期间,美国更是发动大批妇女进入生产线,干起了跟男人一样的活计,并且全部实行24小时轮班倒。

德国则恰恰相反,德国的产业工人素质实际上并不比美国差,产业工人数量非常庞大。不过希特勒盲目追求“保持德国公民的正常生活”,不仅德国军火工厂没有实现24小时轮班倒,甚至大多数德国妇女仍在充当家庭主妇。

德国的到了战争中后期算是明白回来了,开始开足马力生产武器装备,为了补充劳动力又将被关押的囚犯、犹太人、战俘等投入到武器装备的生产当中。这些人本就对德国、对希特勒怀有恨意,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德国生产武器装备。

这就导致犹太人、囚犯、战俘等群体消极怠工,或者不用心工作,生产出不合格的劣质产品。

德国坦克工厂

第四:战争动员差距

美国建立了成熟的动员体制。在参战之后,迅速动员9万多家民用工厂转入军品生产,其中有1/2的工厂直接参与军工生产,到1943年从事军工生产的职工达到960万人,占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的56%,军工生产占工业总产值60%,在短时间内就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了战时轨道。

德国则恰恰相反。由于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的成功,英法等国的不断绥靖,使得希特勒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手的实力产生了严重误判,他认为英法等国都是纸老虎,不需要自己使出全力,就能够轻易打倒。

因此在挑起二战之后,希特勒并没有急着发动战争动员令,更没有将国内经济纳入战时轨道,甚至都没有储存足够的战备物资。

而闪电战接连的胜利使得即便德国空军在伦敦上空折戟沉沙遭遇惨败,但希特勒依然认为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击败苏联,获得苏联的资源然后调转枪头瞄准英国,并且很快就能干掉英国称霸欧洲,最后跟美国掰腕子。

因此此时的德国依然没有进行全民动员,将国内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德国坦克工厂

随着德国在苏联久攻不下,不断消耗大量物资,德国还是没有进行彻底的全民战争动员,仅仅是动员了一部分。

从1942年到1943年,民用消费指数仅仅从81.5降为 80.2。作为代价,1943年,军火和军用物资仅占整个德国工业的31.1%;1944年也只有39.8%。1943年,德国人仅用不到54%的钢材来生产军火(1940年只有49%)。同一年,用于军工的有色金属也仅占总消费量的38.8%—80.3%。

直到二战后期,德国工业生产才真正转入正轨,上升势头保持到1944年秋季。这一年,新生产的武器足够装备200万人,包括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德国经济研究所算出的数字更高:仅1944年生产的军火,就可以装备225个步兵师和45个装甲师。

但此时的德军早已是强弩之末,缺乏经验丰富的士兵,再多的武器装备不过是给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的同盟国军队送人头刷经验而已。

一个拼尽全力,一个只发动了不到一半的工业实力,怎么比得过。

被盟军摧毁的德国合成燃料工厂

第五:国际国内环境的差距

美国并不是自己主动参战,而是被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拖下水的,因此对美国人来说美国站在了正义一方,他们是受害者,是还击者,美国对纳粹德国、对日本的战争是正义的。

加上美国宣传机器的宣传,这就极大刺激了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还有大量女性也参与到了生产建设当中去,可以说是全民动员,全民参战。

而且美国很快就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大量国家的声援,加上美国本土远离战争,远离战火侵袭,这就使得美国可以从容不迫地开展工业生产。

而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是反人类的战争,德国的侵略行径不仅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强烈谴责,甚至在德国国内,也有很多民众在战争后期站出来反对希特勒,反对纳粹党,并且出现了刺杀希特勒的事件。

法国反抗军和被俘的德军

另外在纳粹德国的占领地上,被统治人民的反抗也没有终止,他们炸火车、炸工厂,用尽一切办法破坏德国的生产和占领。

而德国的两个盟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资源贫瘠国家,别说是支援德国了,那点资源就自用还紧张。更何况意大利还在不断拖德国后腿,日本则是山高路远,想帮忙也帮不上。

另外德国在伦敦上空折戟沉沙、丧失制空权之后没有继续发动对英国的战争,而是转头冲向了苏联,这就导致德国在西线的制空权几近于无,盟军的轰炸机时不时就会进入德国领空轰炸德国的工业基地、水坝、矿山、铁路、公路,给德国工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

二战后的美国某处飞机坟场

所以说,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工业马力全开,但工业产能依然不如美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幸好德国的工业产能和工业实力都不如美国,否则如果纳粹德国真的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世界恐怕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