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人写的“劝降信”说起
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失利后,坐困愁城的北洋水师丁汝昌收到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
这封信的原文我会贴到评论里,并置顶,因为我怕把大段原文放在文章里影响原创度。这封信的大白话内容是: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伯爵大山巌 顿首
伊东佑亨 顿首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丁提督,我们现在这个局面,是国家之间的事,不是我们私人之间的事。我还是很怀念与您的友谊的。我写这封信难道仅仅是劝降您吗?不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其实,人在困难时总容易被琐事蒙蔽,看不到于公于私都有利的两全之策。作为朋友,我就一片真心地直言了,请您三思。
清国军队总是打败仗,什么原因呢?平心而论,这不是领导的问题,而是守旧迂腐的制度问题。您这么英明,一定也知道。
大清国总是文官当道,以文章写得好为上,夸夸其谈、文过饰非,但这些浮夸的东西没什么用。其实我们日本在前三十年也是这样,可怜的一逼,您肯定知道。
当年,我们进行了果断的改革,把国家免于灭亡作为第一要务;其实现在的大清更应该这样,改革旧制。不然,永远不是我们的对手,国家肯定要灭亡,前途就是“盲人骑瞎马”。
国家处于这么困顿之际,忠诚的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性命轻抛,这不是“爱国”。古今中外,再大的国家,振作起来难道难吗?但大厦将倾,也不是独木可支的。
大势已去,实在不行,您率舰队投降,从国家长久的角度看,这不是什么大事,真的不必犹豫不决。
我对天发誓,我就是请您到日本来看看,就当您为自己的国家保存一点实力,以图再起。这不也是“报国”吗?您说呢?
这种卧薪尝胆的事非常多,贵国历史上很多,现在欧洲的法国、土耳其也有,他们都是以一时的小忍,得到后来的大业。
您如果来日本,我保证我们的天皇会特别重视的,天皇对我以及其他人,都非常看重,如果是您,这么大名鼎鼎的人,肯定加倍地优待。
现在,您有两个选择:是和您这个衰败到极点的国家同归于尽,还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从您国士兵的信件看来,他们非常盲目自信。我给您写信,是认真思考的,出于真诚的。真心希望能得到您的回应。
谨布上文。
这是一封“杀人诛心”的劝降信
从这篇“劝降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学习之深,一个武将,能写出这么明晰而情挚的文言书信;里面包含了对腐败清朝的不屑、对交战双方处境真切的理解。
下面就是甲午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写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大山岩是日本当时指挥甲午战争的总指挥,他比伊东祐亨大一岁,比丁汝昌小六岁。
为什么说这是一封杀人诛心的劝降信呢?
这封信通篇没有任何武力威胁之语,全部是讲道理,还以日本当时的艰苦奋斗,对比清朝的昏庸无能。封建王朝要求官员们忠君爱国,“忠君”是首要的;有格局、有情怀的人追求的是“爱国”。
看到自己的国家糜烂至此,特别是像丁汝昌这样的高级官员感受更深、了解更多,而自己毫无办法改变。在山穷水尽之时,谁看到了这封信都会自杀。
这样既无能又无情的王朝焉能不亡
丁汝昌看完这封信,把信交给李鸿章以后,就不顾一切带着北洋水师官兵和日军血战,直至绝境;然后,自杀殉国。
可叹的是,丁汝昌自杀殉国后,不但得不到抚恤,却成为清政府内党争的工具,遭到那些从没上战场的大官们的交替攻击。
光绪帝竟然下旨剥夺丁汝昌一切职务,籍没家产,入殓时穿黑色囚衣、棺材涂上黑色、外面再锁上三道铁链,不准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因为得不到抚恤,不得不四处流浪、流落异乡。
直到1910年,大清快亡之时,才为丁汝昌平反,但也只是《清史稿》里轻飘飘的一句: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搞得丁汝昌好像是畏罪自杀,这样既无能又无情的王朝焉能不亡。
少数利益集团是不会在乎国家命运的
清政府为什么这样贬低丁汝昌呢?一方面因为丁汝昌是李鸿章的人,受到当时朝廷那些清流派、顽固派的排挤。李鸿章他们撼不动,那就抓住他的门下不放,典型的封建王朝党争手段。
另一方面是丁汝昌很耿直,对克扣水师补给的衙门追着不放,得罪权贵。清政府为了把水师控制在手里,后勤供应都控制在权贵手里,丁汝昌虽然是个海军司令,也没办法管。
比如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丁汝昌发现日本海军发展太过迅猛,实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实力,但没有人理睬。
再比如丁汝昌多次要求天津制造局改进炮弹质量,不能偷工减料,没人回应;当时给军舰运来的燃料煤经常少,每次丁汝昌都紧追不舍,有一次为了10吨煤丁汝昌五次追索。
这些后勤装备可是大肥差,这背后的利益集团把丁汝昌恨得要命。其实每一个王朝在快要灭亡时,都是少数利益集团把持了王朝最需要花钱的行业,形成利益链,然后这个国家就完蛋了,越来越烂,直至灭亡。
对丁汝昌的指责极不公允
甲午战败,丁汝昌被长期指责,是非常不公允的,那些指责丁汝昌的人,给出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比如有的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有的说丁汝昌“怯战”,贻误战机;有的说丁汝昌是投降派。
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主要是想打击李鸿章,因为丁汝昌是李鸿章的人,是安徽老乡;把一个“能力不强、指挥无方”的人推上水师提督位置,不就是说李鸿章“任人唯亲”吗?
而丁汝昌实际上是个最有实战经验的人,他不但勇敢,还十分重视学习,即使到英国接舰,还顺道去德国查看“定远”舰制造;另外,当时建设海军是一个特别新的课题,谁都不懂,丁汝昌不懂,谁懂?难道是那些吸鸦片的满清贵族?
说丁汝昌“怯战”,贻误战机。其实是朝廷想把战败的责任推到一个够分量的人身上,丁汝昌是水师提督,恰好够分量。连日本人都把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清朝皇室岂能不知,但他们不愿意担责,更不想改变,只能把责任推到丁汝昌身上。
丁汝昌如果怯战,怎么能在黄海海战受伤,并且受伤后还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很多战术文章说丁汝昌指挥不当,不辩驳了,成王败寇的思维。
如果日本在对马海战输了,那么东乡平八郎的战前大变阵就会被骂死;但他赢了,他的变阵被吹成“神来一手”。
贻误战机,当年丁汝昌哪里有什么战机?让舰队不出战,也不是他能决定之事。丁汝昌实际上还是个非常有眼光的指挥员,他知道清朝陆军是什么样的,所以当他发现威海炮台如果被日本陆军占领,北洋水师就会覆灭时,赶紧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
他这个未雨绸缪的合理建议,被清政府当成“通敌误国”的罪证,要把丁汝昌交刑部治罪。在北洋水师将领们的力保和李鸿章申辩之下,清廷才把解送刑部的时间推后。
实战结果如同丁汝昌料定的一样:日军占领了炮台,用清朝的大炮轰清朝的军舰。
说丁汝昌是投降派,是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更加恶毒。他们说丁汝昌“先降后死”,之所以自杀,是他知道罪责重大,为了让家族免遭诛罚,不得不自杀。
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为什么没人说:丁汝昌看完日军劝降书,立即斩钉截铁地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为什么没人想:他真的要投降,怎么不如劝降书所说,到日本去呢?日本人连他们的天皇都搬出来了。
为什么没人看见:即使在最后,丁汝昌还在“靖远”舰上督战,欲随舰俱沉呢?
黄海海战失利后,丁汝昌多次要带舰队到海上与日本舰队决一死战,但都被李鸿章拒绝。朝廷想“保舰”。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丁汝昌带队出去打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不把黄海制海权拱手相让,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唯一的可能翻盘机会,反正打败了,结果一样。
在对一次战斗是否打犹豫不决时,底线思维就是:不打的话,结果是什么;打的话,最差的结果是什么?
当时如果不打,就是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最后的样子;如果打,大不了全军覆没,还能痛扁日军。再说,如果打赢了呢?
所以,丁汝昌要出海作战是对的,搞不懂清廷为什么不想打,就这么躺平等死;也搞不懂在战场失利时,为什么把丁汝昌革职了,还让他暂时留任。
甲午年除夕当天,丁汝昌收到劝降书,他看完后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然后就将这份劝降书交给李鸿章;他自己坚守刘公岛,准备与水师共存亡。
1895年1月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丁汝昌率舰队用炮舰攻击日本陆军,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被清军大使的最高级别军官。
威海炮台全部失守,日军对刘公岛形成海陆合围之势,丁汝昌组织全部是老乡的淮军敢死队,分两路进攻炮台,将炮台上的大口径克虏伯炮炸毁,敢死队全部牺牲。
1895年2月5日,日本鱼雷艇夜袭,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转移指挥所到镇远舰,与港外40余艘日舰炮战;2月9日,靖远舰又受重伤。
2月20日夜,丁汝昌吞鸦片自杀,时年59岁。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他们表现出了坚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丁汝昌是不折不扣的国家英雄,却遭此羞辱,让人痛心。一个不爱惜自己英雄的国家是没出息的,更是没前途的。大清就是这样。
可笑的是,清朝把丁汝昌贬得一钱不值,日本人却对这个战将佩服万分。伊东祐亨占领威海卫后,妥善保存并交换丁汝昌的遗体;
日本作家评价丁汝昌是“有家国大义的将领”,他们说丁汝昌在明知必败时,仍坚持战斗,保持了“大义”,是武士道里的最高“双美”境界。
美国的《纽约时报》也评价了当年北洋水师的将领,他们认为,北洋水师的司令丁汝昌将军、“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刘公岛炮台指挥张文宣将军,表现出了坚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刘步蟾自杀,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与定远共存亡。他是北洋水师舰长们的代表,当时北洋水师主力舰的舰长都战死或自裁了,林泰曾、林永升、邓世昌、叶祖圭、邱宝仁、黄建勋、林履中等等。
张将军名叫张文宣,是李鸿章的外甥,安徽肥东人。他在北洋水师一步步成长,如果说没受到李鸿章的关照,没人相信,但他也没有给自己的舅舅李鸿章丢脸。
战争没开始前,他训练严格,让刘公岛新式炮台巨炮森列、气势恢弘、雷炮快利、成就斐然;张文宣待人宽厚、治军严明、深得民心,岛上老百姓给他修建“治军爱民”功德碑。
黄海海战失利,威海岛外炮台被日军占领,仅有刘公岛炮台。张文宣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刘公岛孤悬海中,文宣誓同队勇先用力,后用命。然后,带领炮台清军,配合水师舰炮,八次打退日军的进攻。
丁汝昌自杀后,张文宣知道结局已经不可挽回,在打光炮弹、没有补给后自杀身亡。他自杀前留下的遗书:
此次战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数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当付泰西各国观战武员评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败论。
实际上每一个自杀的将领都写下遗书,但现在都找不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们一定会在遗书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特别是丁汝昌,在看完日本人的劝降信后,仍然战斗到最后一刻,然后写下遗书自杀,他的遗书写了什么?
丁汝昌的遗书是这样的
昌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以海军提督,自当统御海军尽股肱之力与倭寇战于黄海。忆第一战虽丧吾爱将邓公世昌、林公永升,然主力尚存,仍可与倭寇一决雌雄。
统帅李大人不知何意,令我等全数撤入威海卫港并不许出战。偏居一隅坐等倭寇形成海陆夹攻之势,实乃兵家之大忌也!!!
吾数次进京请求出战皆不允,并严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此期倭寇已完成对威海之海陆夹攻之势,威海已成绝境。
倭寇曾使人说我,被吾言辞拒绝,遂全面攻击我威海,并唆使我内部士兵对我施压。我苦苦说服军心动摇者,同时给予倭寇甚大打击。然弹药将尽,援兵无望。
我昨曾下令炸毁伤船以期突围,怒人心已散,无人听我令矣。吾或死或被擒,然吾既为中国人,宁死不降也!!!!!
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有一死······惧他人以吾印降敌,故锯提督印一角以废之······吾将死矣,然百年后若有人懂我一片赤诚报国之心,昌死不朽矣!!
巢湖人:丁汝昌
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怯战”、“投降”呢?
美国人在介绍这三个壮烈自杀的北洋水师将军时说:
他们战败了,他们用壮烈但令人可惜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他们至少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他们还向世界展示了,无论如何,中国至少还有这么几个人认为:
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