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称呼。例如《红楼梦》里的宁国公和荣国公,古装剧里的某国公,听起来地位显赫,高不可攀。
然而,国公是啥意思,地位和权力怎样?估计很多人说不上来。
国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一般授予开国元勋、皇室贵族、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及其世袭子弟。
什么是爵位?
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器时代,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等级。
它与官职品级关联不大,往往是一种荣誉称号、身份地位象征,主要授予开国元勋、皇室贵族成员,以及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
有些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即后代子弟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世袭。
爵位的地位等级,往往体现在“食邑”方面。被封爵者往往会被君王封赐一片田邑(包括土地上的民户),即封地。
最初,受封者在封地内享有统治权力,并且以封地内民户的农作产出作为俸禄。这种爵位及特权可以世袭。因而又称采邑、采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推行郡县制,受封爵者在封邑内逐渐丧失了统治权力,食禄也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
于是,爵位的地位等级高低,与封地的大小、民户数量密切关联,例如常说的万户侯、千户侯。
“国公”是什么爵位?
周朝时期,设置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爵。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爵位体系,后世朝代一直沿袭。
后来的朝代,有封国的公爵,例如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都可称“国公”。例如东汉魏公曹操、曹魏安乐公刘禅、东晋康乐县公谢灵运。
但这时的“国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爵位。
北周时期,开始设置“国公”爵位,在郡公、县公爵位之上。
隋朝初年,在沿袭北周爵位制度基础上确立九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品级从第一品到第九品。
其中“国公”为第三等爵位,是公爵的第一等,从一品。
到唐朝,基本沿袭隋朝初年的九等爵位制度。
此后,一直到明朝,历代都保留了“国公”爵位。
到了清朝,对爵位制度进行了全新改革,其中设置了镇国公、辅国公,统称“国公”。
清朝覆亡后,封建爵位制度也随之消亡。
“国公”的地位和权力究竟怎样?
在每个朝代,爵位的含金量有差异,因而“国公”的地位和权力也有差异。
例如隋朝初年的“国公”,食邑三千户,等级为从一品。隋朝国运短暂,因而受封“国公”者仅有十位,例如开国元勋杨素受封为越国公,重臣李渊受封为唐国公。
到了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爵位体系。“国公”仍是食邑三千户,但与郡王都是从一品。
唐朝国运长久,尤其是唐朝末期封爵几乎泛滥,因而整个唐朝受封为“国公”者一共多达五十余人。
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文臣武将,例如胡国公秦叔宝、陈国公侯君集、鄂国公尉迟敬德、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郑国公魏徵、梁国公狄仁杰、邺国公张昌宗、晋国公李林甫、齐国公高力士。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爵位体系。受封为“国公”者不乏名人,例如莱国公寇准、楚国公范仲淹、径国公童贯、荆国公王安石、温国公司马光、鲁国公蔡京、卫国公贾似道、楚国公欧阳修。
到了金朝,“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从一品。
到了元朝,把“国公”降为正二品。
到了明朝,封公者均冠以字号,称某国公。其中很多是开国元勋、名将,例如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信国公汤和、凉国公蓝玉等。
到了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在一品之上。
公爵是超品,比一品大员的品级还高。俸禄方面,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
雍正年间以前,爵位没有名字,之后开始赐予封号。
对于异姓功臣爵位而言,公爵是最高等级的封号,再往上就是封王了。但是非皇家宗室不能封王,清初的吴三桂等三藩异姓王是整个清朝的特例。
例如名臣和珅最初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来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成为公爵中的最高等级。
而汉人大臣中,能被封爵者极少,受封公爵者是空白。例如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受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为一等侯),左宗棠受封一等恪靖侯。
综上所述,“国公”爵位的总体地位较高,但在每个朝代的地位和权力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