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吐槽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爱情的人,只懂传统婚姻,不懂爱情。
在人类文明史上,爱情是个新生事物。即便在西方,它也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这是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的观点,在十八世纪末,婚姻依旧被视为政治和经济问题,而不是情感问题。当时的人们认为,因爱而婚,是对社会秩序的威胁。
或许有人拿更早时间的爱情故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来反驳,但有个事实无法否认,这对情侣的下场是自杀殉情,而不是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浪漫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个悲剧,它本身也是对因爱而婚价值观的反对。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婚姻的首要目的是保证财富的稳定或者转移,而不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当然了,如果经济和政治层面都很顺利,还能建立亲密关系,享受浪漫生活,那更是锦上添花了。如果没有,并不影响婚姻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为爱结婚,有人为钱结婚,是好是歹,大家见仁见智。
但可以肯定的是,为钱结婚的,不代表一定不幸,为爱结婚不代表一定幸福——毕竟爱情和婚姻面临的情况很不一样。
张爱玲在《第一炉香》中就嘲笑过为爱结婚的人。
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放一些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
然而,张爱玲的两次婚姻都是为爱结婚,第一次嫁给胡兰成,第二次嫁给赖雅。
她为什么没有选择为钱结婚,或许我们可以用《倾城之恋》的话来回答,“结婚若是为了维持⽣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张爱玲是不屑于做白流苏的。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成为张爱玲。
你们有没有发现,漂亮小姑娘喜欢嫁给有钱的大叔,关于这一点,影视圈特别明显。其实这种搭配,本身就是传统婚恋观的延续。
传统婚恋观,经济利益是高于爱情强调的情感价值的。
《泰坦尼克号》拍爱情故事,强调爱情能为人类提供极高的情感价值。这是一种极致的生命体验,为了杰克,罗斯可以放弃逃生机会。为了罗斯,杰克可以冻死在海水中。
这种超越生死两情相悦的情感体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或许有人不屑于这种情感体验。
务实的人会说,命都没有了,体验再爽有何用?
网络上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杰克如果活下来,她们的婚姻就是《革命之路》,恋爱时的甜甜蜜蜜不再,却成为一地鸡毛。
其实,这种论调的判断逻辑是,因为他们婚姻不幸福,所以他们的爱情就是错的。它是一种不甚客观的唯结果论,和唯过程论一样,都是相对偏激的价值判断。
相对客观的评价是,罗斯和杰克结为连理,真的过上了充满荆棘的《革命之路》,他们的爱情依旧是浪漫动人的。
高度评价他们的爱情,并不是说因爱而婚就是婚姻幸福的必然。爱情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情感状态。它的保质期也只有18到30个月。
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爱情心理学教授坦尼尔·伊露女士花了三年时间才得出的调查结果。人类发生爱情,离不开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等激素,而在两年后,这种激素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现实很残酷,感情再热烈的恋人,也经不起岁月的摧残。
即便这样,吐槽杰克和罗斯的爱情就合情合理了呢?
当然不是,原因是罗斯不选择杰克,而选择富二代,她会是个郁郁寡欢的金丝雀,而不是一个快乐一时的罗斯。
当然,总会有人反对我的观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宁愿做一世的郁郁寡欢金丝雀,也不要做快乐一时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