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葡萄串,富民产业链”系列报道之一】
宁夏青铜峡市:葡萄产业成为生态移民的“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宁夏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力助葡萄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短短十几年,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8.3万亩,初步形成了青铜峡市甘城子及鸽子山、永宁县闽宁镇及玉泉营、西夏区镇北堡、贺兰县金山、红寺堡区肖家窑等酒庄的集群,成为全国葡萄酒庄最集中的产区,每年可产出葡萄酒1.38亿瓶,综合产值达342.7亿元。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品醇客、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大赛中获得1100多个大奖,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曾经,贺兰山东麓碎石遍布,土壤贫瘠,庄稼歉收,这块戈壁滩被视为“农业禁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其真实的写照。现如今,58万多亩的葡萄种植基地碧绿郁葱一望无际正焕发出无限的勃勃生机,在这条产业链上,搭载着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紫色希望”,成为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紫色梦想”。
将生态移民维系在葡萄酒产业链上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青铜峡鸽子山产区,冲积扇地貌泥沙和碎石多,土壤表面多孔,下层土紧密松软,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被开发之前一片荒凉,缺少植被且风沙肆虐。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通过引入葡萄种苗,开始大规模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之路,并将生态移民维系在葡萄酒产业链上,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并举。
处于青铜峡市鸽子山核心产区的西鸽酒庄,2017年才开始建庄。西鸽酒庄目前拥有3万余亩葡萄园,年设计产能1000万瓶的体量,在中国单体酒庄里绝对算得上首屈一指。西鸽酒庄副总经理冯延涛告诉小编,酒庄每年光葡萄种植、采摘环节,就需要24万余个用工天数。保守估算,每人按每天130元算,一年劳务开支在3000多万元。西鸽酒庄90%以上使用当地务工人员,主要辐射周边同福、同乐等移民村。“每年我们保持在1000人的固定用工,主要以承包制形式,将老葡萄基地交由他们打理。每年用工期有八九个月,每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以上。”冯延涛说。
近年来,青铜峡市抢抓建设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战略机遇,把葡萄酒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富民产业倾力打造,坚定不移扩规模、做标准、育品牌、拓市场、提质效。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将G110国道以西10多万亩荒山荒地变成了绿洲,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葡萄园“浅沟种植”减少了水土流失,成为贺兰山东麓一道生态屏障,实现了荒漠变绿洲,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目前,青铜峡市建成酿酒葡萄种植基地15万亩,形成了甘城子黄金产区、鸽子山中法葡萄酒庄集群示范区、广武产区、盛家墩产区四个特色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建成酒庄22家,年设计生产加工能力5.6万吨,列级酒庄9家,获评国家A级旅游酒庄7家。
劳务经纪组织群众到葡萄园务工
每年的九十月份,贺兰山东麓各大酒庄迎来了甜蜜的采摘期,也是青铜峡镇同富村村民马永龙夫妻两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俩人一起在容园美酒庄葡萄园里采摘酿酒葡萄。经过多年采摘经验的积累和采摘前的技术培训,他们在这项工作上游刃有余。整个采摘季里,他们每个月能给家里带来七八千元的收入。“刚开始的时候不怎么熟练,经过酒庄技术人员的培训,咱现在关于葡萄这一系列的种植、采摘、起土所有工种都会了。我媳妇一天也就一百多块钱,我下来能挣个一百四五十块钱,采摘葡萄这一个月的话,两个人下来能挣个七八千块钱。”
除了葡萄采摘工,马永龙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同富村劳务经纪人。同富村是个生态移民村,村民们大多是从同心、海原、原州区等县市区通过“十二五”生态移民而来的。容园美酒庄雇佣的采摘工人们,全都是马永龙带来的乡亲邻居,每年的九十月既是葡萄的“丰收季”,也是他们的“收获季”。“每年的七八月是劳务输出的旺季,组织群众到葡萄园务工,每天收入100多元,可连续干五六个月,对移民来说是一笔不小且稳定的收入了。”
“酒庄每年在整个农民工就业岗位这一块,要投入大概300到350万元,我个人认为,这也是酒庄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出一份绵薄的力量。”容园美酒庄总经理王旭东表示。
酒庄探索联农带农提质增效的经营模式
位于青铜峡市甘城子产区的宁夏皇蔻酒庄建立于2007年。为了提高葡萄种植园经济效益,帮助周边移民农户增收致富,酒庄探索出联农带农、提质增效的经营模式。酒庄将自有葡萄种植基地2000亩,全部承包给100余户农户,一次性签订连续5年的承包协议,这样,由原来的雇佣关系转变为现在的承包关系。酒庄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酿酒葡萄种植面积8000余亩。带动农户数按每户承包20亩计,达到400户。“自有基地用工,全部是移民村农户,每人每年在基地务工的收入近4.6万元。酒庄把移民困难户全部维系在葡萄酒产业链上,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了一定条件,拓宽了致富渠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过产业链带动移民户脱贫致富。”酒庄庄主张雪妍介绍说。
皇蔻酒庄还和当地6家酿酒葡萄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每个专业合作社约有15余户组成,每个专业合作社可带动40余户种植户,带动种植面积1200亩,6家酿酒葡萄种植合作社带动种植面积约7200余亩,360余人从事种植活动。酒庄腾出人手来,重点抓好销售渠道的拓展和推广宣传。对承包有机转换葡萄园的农户,进行严格的有机葡萄生产技术培训和考核,将每户总投入生产费用统一记入农户帐户。农户全年的生产费用,由公司垫资,果实成熟后统一购买。“9、10月份葡萄成熟后,酒庄按约定价回购,从承包户年初帐户由酒庄垫付的生产费用减扣。采用这种与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利益连接模式,最大程度地让利于专业合作社,让利于移民群众,实现了酒庄和专业合作社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张雪妍说。
瞿靖镇朝阳村村民刘生琴就在皇蔻酒庄采摘葡萄。整个采摘季,她能给家里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刚开始的时候啥也不会,经过技术人员的培训,现在什么都会干了。一天下来挣100多块钱,家也能照顾。”刘生琴说。
美了生态,叫响品牌,富了乡亲
青铜峡市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推动“葡萄酒+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昔日茫茫的戈壁滩变成今天生机勃勃的葡萄园,不仅靓了风景,美了生态,而且叫响了品牌,富了乡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现在全市的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6000人,产区涉及的几个村子,许多都是从南部山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过来的,他们的就业问题也依托葡萄酒产业得到了有效解决,人均收入近3万元,葡萄产业成为当地生态移民的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紫色梦想。”青铜峡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