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画报】宁夏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 华彩万象

2024-06-14     博物馆世界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道,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选择一天去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博物馆是古今文明集大成之地,它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存放着人类文明的见证物。在博物馆,人类文明被高度浓缩。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修订了“博物馆”的定义,将实现教育职能提到首位——它承载有重要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

风气之下,博物馆改变了往日严肃的学术气质,逐渐以社群文化服务者的亲和姿态面向公众,无论在设计理念、分众化管理、展览性质与类别方面,还是在活动互动形式方面,都不再高高在上。

与此同时,人们不断走进博物馆,在那里,遍览珍贵的艺术品,感受文物之美,加深对文明和历史的认知,并理解现在的世界……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兴趣与热情似乎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可以说,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时尚。

在宁夏,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馆,它们有怎样的历史与现在,又拥有哪些珍稀宝贝,本期开始,我们带您逛逛宁夏的博物馆。

宁夏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 华彩万象

摄影/辛怡丽

宁夏固原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其前身是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始建于1983年,1988年9月25日落成开放。

该馆占地面积2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陈列大楼为四角攒尖宝刹式仿唐结构建筑,面积为4587.3平方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

展馆大厅

宁夏固原博物馆现藏文物2万多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3件/组(国宝3件)、二级文物2008件/组、三级文物3816件/组。现有展览由基本陈列“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古墓馆、石刻馆、“隐形将军韩练成”专题展和临时展组成。其中“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陈列于2016年完成提升改造,2017年5月18日,该陈列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宁夏固原博物馆现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自治区首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研修基地。

四大馆陈,精彩各异

“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陈列精选了固原本地出土的2280件(组)珍贵文物,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发展历史。展览将固原通史与丝路主题有机结合,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互为印证,充分反映了古代固原历史发展的脉络,使丝绸之路在固原的发展轨迹有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固原历史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得以凸显。

“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陈

古墓馆坐落在主展厅南侧,为“E”字形长廊与方亭构成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为1755平方米。该馆按照1:1比例复原了本地西周到元代的9座墓葬,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丧葬文化的异同。

古墓馆

石刻馆为回廊式仿古建筑,坐落在主展厅北侧,建筑面积为1480平方米。馆内陈列有宋代东山寨修城记、清代吴大澂三关口筑路碑、董福祥故里碑、豁免派买粮碑等32件碑刻,是集历史记载、史料价值、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石刻展馆。

石刻馆

“隐形将军韩练成”专题展,展出韩练成遗物共计117件组,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任命书和军事用品、早年报刊、书信、证件、衣帽、历史照片、纪念品等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展览以实物、图片、文字、辅助展品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韩练成坚守信仰和追寻光明的一生。

“隐形将军韩练成”专题展

交流互动,传承文化

宁夏固原博物馆在做好基本陈列展示的同时,还通过“引进来 走出去”的模式,与其他各省博物馆、文博机构、高校、地方政府机构等单位联合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定期引进一些高质量的临时展览,丰富博物馆的展陈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如“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史前记忆——宁夏岩画特展”等。同时联合国内其他博物馆(院)一起在韩国举办了“丝绸之路大文明展”,在浙江、沈阳、大连等地举办了“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在大连、昆明、邯郸、安阳等地举办了“青铜之路——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文化特展”等,该展还入选2016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

“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失海外文物复制展”在宁夏固原博物馆展出

“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

与此同时,宁夏固原博物馆不断创新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针对举办的临时展览和传统节日,积极与多家学校联合,开展了玉器知识专题讲座、“妙笔生花展情思——玉器纹饰设计比赛”、“我手中的彩绘陶俑”、“丝绸之路固原段”户外体验活动、“传承文化、共享文明”宁夏岩画专题讲座、岩画拓片体验、“顽石通灵——石上彩绘”比赛、“世界遗产在我身边”专题讲座、“我对世界遗产说……”主题演讲比赛、“人间鲁迅”手抄报比赛、文化助残公益活动、“感受历史·分享快乐——六一儿童节暨端午节亲子互动活动”、“传承文化·祈愿中秋”互动活动、“感悟汉字深厚底蕴、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文物汉字听写比赛、“我们身边的文化——传统文化系列宣讲课”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博物馆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享受博物馆文化。

迈向“数字化”,文物“活起来”

为推进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有效提高文物的数字保护利用水平,宁夏固原博物馆于2019年实施了《宁夏固原博物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在该项目中搭建了智慧管理基础平台、文物数字化馆藏管理平台和文物无损检测分析管理平台。

文物数字化馆藏管理平台的搭建,有效提高了该馆文物数字化管理水平。为规范藏品数据库的采集和使用、确保藏品数据库的安全完整,该馆根据藏品数据库的设计框架,制定了《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登录管理制度》。2021年度完成了321件文物的3D数字化采集工作并录入藏品管理系统,同时完成了7000件馆藏文物基本信息数据制作及藏品管理系统录入工作。

宁夏固原博物馆智慧屏幕

近几年,宁夏固原博物馆不断完善和扩展本馆官网的服务内容,使馆藏文物的数字资源、研究成果状态和馆内活动动态得到更好地展示,让观众参观浏览博物馆相关主题介绍内容更加方便,同时也便于游客在网上观展、欣赏文物,并通过论坛分享自身的参观体会,使馆内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观众在参观游览时发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调整,真正实现博物馆文化的共建共享。

为使观众能够在官网上浏览到馆藏文物,该馆在官方网站上设置了文物藏品模块,观众可查询到85件珍贵文物的高清照片和文字说明。目前,宁夏固原博物馆累计公开藏品信息数量为10385件(组)。

为更好地服务公众,该馆开通了宁夏固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展示内容和官方网站内容一致。观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浏览,及时了解博物馆的工作动态。

文物修复的今与昔

宁夏固原博物馆建馆前身为文物工作站,从那时起就陆续开展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如聘请文物修复专家胡继高对北魏漆棺画进行保护修复、聘请徐毓明对北周李贤墓出土的无地仗层壁画的指导性修复等。建馆后,保护修复工作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因素未全面开展,只是陆陆续续对部分急需外展的文物聘请专家进行修复。

2003年,宁夏固原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部,主要承担本馆及固原地区市、县文管所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近年来,申报并承担的国家重点保护修复项目有“馆藏青铜器本体保护修复”“馆藏彩绘陶俑修复本体保护修复”“馆藏北魏漆棺画综合保护”“馆藏唐梁元珍墓壁画本体保护”“馆藏隋史射勿墓壁画保护修复”等项目。

对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

2020年年底,宁夏固原博物馆与西北大学文物文化遗产学院签署了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合作备忘录,双方充分发挥学院和博物馆的各自优势,通过联合修复文物的形式开展合作,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实践平台,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经验能力的应用型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借助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宁夏固原博物馆提供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师资支持,对本馆修复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也能有所补充。

为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力度,宁夏固原博物馆在不断加大文物科技保护人才队伍培养的同时,2008年投入资金34万元,完成了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实验室的初步建设。目前本馆拥有独立且具有一定规模和设备的藏品保护修复场所,包括修复操作室、试剂药品存放室、仪器室、化学实验室及摄影档案室等,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配备修复设备、检测、环境检测仪器50多台。

修复前后的壁画

目前,宁夏固原博物馆保护修复的文物以青铜器、陶器、彩绘陶俑、壁画等为主,并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及保护修复能力。同时,能够针对重点发展方向,承担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研发、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保护方案编制、保护修复数据库建设、保护修复档案的建立、保护修复技术标准的制定、保护修复技术的成果推广、文物的日常养护、文物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文字和部分图片由宁夏固原博物馆提供)

来源:宁夏画报

宁夏固原博物馆欢迎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0ab8961fde8668a0d75d6d8f1543d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