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字、陶器以及城市构造等因素,而文字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书写优美、表意丰富的汉字体系。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梳理汉字的发展历程,从象形文字开始,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才有了今天读、写这一优美形体的存在,汉字书法也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化符号之一,这也是汉字强大生命力面面不休的所在。
汉字的魅力,除了形体的婀娜多姿之外,还有她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在内。如“撒”字,用手将东西分散开;“孬”字,不和好的组合,让人一望便知其含义,充满了老祖宗无穷的智慧。但一个令人迷惑的字体是“毒”字,众所周知,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无私的爱,为何下半部却是一个“母”字呢?
在学者的研究考证下,这里面有这样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汉字在自身形体的演变过程中所造成的错位。在小篆的写法中,“毒”字是另外一种模样,上面是一个“生”字,代表着生命的含义;下面则是一个“毋”字,表达拒绝和否定的含义,两者连接起来,指的是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要拒绝一切有害的物质。只是后世将“毋”字简化成为了“母”字,才造成了今天对“毒”字的定义错位。
第二种说法是,“毒”字最初的定义是指一种苦涩的味道,但随着时代的演变,“毒”字才成为了一种有害的物质,所以不能以今天的定义来追溯古文字原有的含义。
第三种书法也非常有道理,在上古时期,“母”字所形容的是自然万物的孕育生产过程,所以那个时候的“毒”字,指代的是世界万物中所蕴藏的特殊味道。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无可否认“母”字所蕴含的伟大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