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故城——带你穿越前世今生

2019-07-29   蓬安零距离

当清晨的阳光笼罩着我的小城时,嘉陵江水就开启了它流淌的音乐之声。

青山绿水,薄雾缭绕,嘉陵江是蓬安一幅最具有诗意的丹青水墨画。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它见证了蓬安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沧桑里程,也见证了蓬安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烟波荡漾,迷漫的薄雾里一叶小舟缓缓划来。恍然间,光阴似在流转,那些流传了上千年的司马相如故事,仿佛一瞬间窜进了时光的皱纹里,显示着“司马相如故里”的传奇。

我的故乡——蓬安,位于四川南充的一座小城,处于嘉陵江中段。虽不及苏州、江南名扬天下,但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是这世上最美的故乡。

蓬安,曾在很多年前取名于相如县,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故乡,固有司马相如故里之称。这里不但凝聚了千百年来丰厚的文化遗址,更累积了很多的历史文化产物。

蓬安,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嘉陵江的水就滋润着这块丰润的土地。据史书上记载,相如故城是司马相如故乡和相如县县府所在地。早在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出生在这里(即如今的蓬安),是我国历史上一代大辞赋家。

为了恢复古建筑物,传承相如故城的历史文化,蓬安将司马相如故居列为重要载体。相如故城主要由文庙、武庙、城隍庙、玉环书院、龙神祠、天主堂组成,总面积约12500平方米。

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去了一趟相如故城,抵达故城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穿过千百年来的光阴,炙热的太阳光下,故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静静地躺着,像一个个饱经风霜后沉静下来的睡美人,等待世人去安抚和唤醒。

故城还在修复之中,目前,城内的玉环书院已基本修建完毕,县衙、琴台、洗墨池、玉环溪正在施工中,新东街样板房已初步打造完毕。

据史书记载,玉环书院系清道光年间,时任蓬州知府姚莹所建。

阳光缓缓地移动,玉环书院在几棵参天大树的庇护下,木式结构的古朴老屋呈现出历史的辉煌。

几十步石阶上去,正门进去是玉环书院大殿,《读书论世》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横跨大殿的屋梁。左右两侧是文物展览厅,这里收藏着清明两朝的出土文物。我喜蓝色,固然喜欢青花瓷,浅蓝若梦,深蓝如幽,停留在一件白底蓝花碗前久久不舍离去。蓝,是我的最爱,那绝世的冷艳和清雅仿佛在演绎一场繁华与清冷。

大殿后面是一四合院,里面有石凳、石桌、一旧式鱼缸,还有几盆花草和不开花的植物。屋檐低垂,不见旧年粉黛,光影散落在屋角深处。古铜色的墙面上,遗留了旧年沧桑的痕迹,也见证了历史的荣辱兴衰。

随意拐进一间书屋,书屋的老师递上两本《相如故城赋圣之光》《相如故城辞赋之乡》,顺手翻动几页,可惜我对“赋”这种深奥的字符孤陋寡闻,负了老师的殷殷之情。相比手里的书,我更喜欢书画老师们正在临摹的字画,由于习惯了键盘敲字,多年不写字的我写出的字甚是不好看,老师们几幅龙飞凤舞的作品精致得让人心生羡慕。

书屋侧边是一间小琴房,房间里烟雾弥漫,原来在小屋的正中央有一个天窗,窗沿有水蒸气扑落下来,跌落在屋正中的“小瑶池”,那个冒着烟雾的方块形状我叫不上名来,就只能取名叫小瑶池。进门右侧是一桌围棋,我不懂下棋,只能瞄上几眼算是欣赏。正前方是一台古筝,一古装女子正在弹奏一首纯音乐,那曲调很耳熟,似有似曾相似的缘分。细细的水珠扑簌簌地滚落,稍不留神,那水珠儿就沾在脸上、手上,湿了发梢,湿了眉睫,湿了游人的心。琴声悠扬,衣袂生香,生动极致,这一情景足以把你带回前世,让人流连忘返。

步入文化小院,这里的书店、画廊、琴房、文艺茶坊、民俗服饰店初步装饰完毕。清新文艺的装修风格、精巧玲珑的工艺造型、完美诠释了相如故城未来的小资生活概念。

气温高升,继续行走,路过一茶摊,向雇主讨得一杯茶水,轻茗一小口,一股甘甜窜进喉咙,顿觉心情舒畅。这茶水似像散文作家许冬林写的一句话“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

相如故城,在一片高楼大夏的映衬下,她就像古时一个饱经风霜的美人,被尘世的灰尘掩藏了绝世芳华。有人说美人如玉,得经过多次地打磨和不断地精心提炼,才会更加楚楚动人。

想必,故城也是这样。待整个城区修建完毕,故城定会是蓬安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也是人们生活里一幅最美的历史画卷。

来源秋日细雨

(秋——写于201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