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用尽全力过好这一生

2019-09-02     丁明念响

二战期间,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呆了六年,在游历期间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刀锋》。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奥义书

这部小说普遍认为是以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后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最重要的两本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以艰涩著称,当然更是吸引着无数人想一探究竟。

维特根斯坦最经典的一句话则是: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

艺术高于生活在《刀锋》中充分体现,虽然是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小说的主人公的经历和维特根斯坦类似,在这部小说中,毛姆作为参与其中一员,以平淡冷静的笔调描写了不同的人对于命运和生活的选择。

主角是拉里,从中可以看到拉里的追求与《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类似,但是却是以一种更平和和自由姿态去达成的,并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自我伤害和反世俗,是以冷静的探索为前提的。

而与他密切相关的人物艾略特和伊莎贝尔也着墨很多,没有过多的批判,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己想要的,虽然这种想要在他人看来觉得可笑或不可思议,但却是自我的选择。

《刀锋》是毛姆在60岁年龄写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人生到了此种境界,看待世俗生活会更睿智和平缓,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月亮与六便士》来说,我更喜欢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拉里,同时也以欣赏的态度看待艾略特和伊莎贝尔的选择。

当小说正式拉开帷幕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如何去选择,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生活是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而这些选择则让《刀锋》这部小说并不如其名一样锋利,反而是由刀锋反射出的光芒,虽然有点刺目,但不会如阳光直射一样致盲。

拉里的人生追求

拉里原本就是一个和伊莎贝尔一起长大的孩子,同样的环境若是没有任何变故就会造就成差不多人生观和价值观倾向的一类人,所以伊莎贝尔很喜欢拉里,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人。

但是拉里的人生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参战时战友的死亡事件,这件事件直接导致了拉里人生态度的转变。正如纳乐逊医生说的:这次战争使拉里变了。他回来时已经不是他走时那样的人。

拉里想要找到人生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的是不能够像以前对于未来的那样规划了: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娶伊莎贝尔为妻,然后再生下孩子,住一所大房子里,再和艾略特一样不断的参加宴会和派对,人生就这样幸福而富贵的生活下去。

在那时,欧洲依旧是文化中心,而巴黎则是中心的中心,因此去巴黎成了拉里的选择,当拉里辞别伊莎贝尔到达巴黎时,他并没有如同艾略特想要让他参加不间断的派对那样,而是形影相吊的在巴黎默默行走,试图找到人生的方向,但是巴黎这个所谓的文化中心已经败落,繁华和孤傲,还是那自以为是的自豪感已经让深入其中的人找不到方向,家长里短,情人间的风流韵事成了其中的主旋律,这一切并不是拉里寻找的,不过他已经摸到了一点边缘,那就是简单的生活:晃膀子和看书。

拉里虽然还没有追求到他想要的东西,但却已经触摸到边缘,所以他并不想回到美国那种对经济日益崇拜的氛围中去,宁可在巴黎继续寻找,所以当伊莎贝尔劝他回去时,他心平气和的拒绝了。

伊莎贝尔:你假如爱我,就不应当使我这样不快乐。

拉里: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这两人都知道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最终是心平气和的解除了婚约,拉里要继续追寻心中的理想,伊莎贝尔则是回归世俗,要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种追求,在毛姆这个第三者看来,貌似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个人的追求而已,与其两人婚后因价值观不同互相伤害,还不如提早分开继续做好朋友来得更恰当,毛姆在小说中倒是持着冷静的态度来看待。

拉里在毛姆的生活中时隐时现,总是保持着一种淡然的态度,终于当拉里去印度之后再归来时,已经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奥义书的精神体系。

当多年见的老朋友一起相聚时,十年过去了,而拉里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神情像个孩子,又快活又高兴,但是毛姆依旧能够感觉到::我只觉得他内心里有一种东西,不知道叫它知觉,还是感性,还是力量,使他始终说不上来地有点落落寡合。

毛姆对拉里的那种感觉在《刀锋》第六章给出了答案,拉里在印度找到了奥义书,最终拉里形成了他自我的信仰:我相信上帝只在我心里,此外哪儿都没有……用以达到使自我到至高的我合为一体的手段。

伊莎贝尔的世俗选择

伊莎贝尔是许多人的影子,她要追寻的是世俗的幸福,有家有孩子有派对,然后过着不需要对金钱太过于担忧的生活,这是许多人梦想的生活,不必为钱不开心。

曾经在《新相亲时代》中有个参加相亲的女生,对男方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拥有一定的财富基础,按她所说不想为花钱和对方吵架,这样的选择倒是获得在场所有人的支持。在当下的爱情观中,物质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正如一句经典的话:没有面包,我们的爱情能走多远。

但是伊莎贝尔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所以她感觉到拉里在美国的不开心,她爱他,希望他能走上她认为的正路,那就暂时放他去寻找去改变自己的观念,但是她的这种希望终究还是要落空的。

当伊莎贝尔跟随着拉里的脚步到达巴黎时,出入上流社会让她很开心,她对自己的新衣服新帽子很满意,对艾略特安排的那些乐事全觉得有趣,对自己和拉里在一起感到很快活,认为从来没有玩得这样开心过。

她想要拉里回到美国去,投向到一个宏伟的时代去创造财富,连她都看出来了:欧洲完蛋了,而美国正在一日千里的前进。所以她认为拉里有责任去担当,去追求这样的财富。

拉里拒绝了,他要继续找到心中的理想,毛姆在这里倒是以一种冷静的笔调表述出来,两人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分手,好像就从来没有爱过一样,这种爱情的处理方式绝对可以当作教科书般的案例,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包括她的母亲和艾略特都担心伊莎贝尔。

布太太瞟了女儿一眼,看得出有点担心。“你不是为了我解约吧,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断然摇摇头。“不是,亲爱的,我完全是自愿做的”

伊莎贝尔明白她想要的是什么?她想要的很简单,就是宝贵的尘世生活,不必东奔西跑,不必为钱担心,物质的享受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她无法跟随着拉里去过精神上的富足及物质上贫乏的生活,而且她一直认为,男人应该去追求事业上(即金钱上)的成功,所以她最终选择的是标准的成功男人型的人当丈夫:爱好并能提供物质享受的格雷。

在《刀锋》这部小说中,毛姆并没有对此行为进行所谓道德上的批判,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选择,无关乎对错,只关乎能不能自洽的过好自己的一生,并且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在这点上伊莎贝尔做到了,虽然经历了经济低潮,但是运气不错,有艾略特的遗产,她做到了富足的并满意的生活着。过好自我的一生。

艾略特的沙龙派对

艾略特是个老派的贵族,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巴黎是他梦想中的地方,他看不起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因为他要不断的举行宴会,同时也参加另外一些达官贵族们举办的宴会,他总是以最佳的形象,最得体的举止和言谈参加这些活动,这是他的生命主旋律。

他对人很热情,这种热情也是看对方的地位而定,所以他是个势利鬼,如同毛姆说的:他势利得毫不顾旁人齿冷……想拉拢点关系,就什么都做得出来:钉子照碰,冷言冷语照吃……

在他的努力之下,加上财富通路,他的宴会生活过得很愉快,若是有位名人宴会不请他会被当作奇耻大辱,包括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其实作为一个老人已经没有精力去参加宴会了,还想着能够收到请帖,到最后还是毛姆耍了点小聪明搞来请帖,因为毛姆知道他根本参加不了,只想给他最后一点安慰,结果让他开心得不得了。

最后还让毛姆回复了一个自认为优雅的回执:艾略特先生甚感遗憾,由于和赐福的主事先有个约会,不能接受诺维马里亲王夫人的盛意邀请。

艾略特可以说是一个可怜之人,参加派对一辈子,当年老时,所有人都会背离他而去,因为他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既不能陪伴其他宾客,也没办法举行宴会了,要之何用呢。

艾略特另一方面也是个重情之人,对于伊莎贝尔一家十分照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虽然有怨言但是依旧挺身而出去帮忙,所以他希望伊莎贝尔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不赞同与拉里的婚事,得到他们取消婚约倒是十分高兴,同样在他看来,拉里就是属于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一类人,这种人怎么能过好日子呢。

《刀锋》这本书,毛姆以冷静的笔调及上帝般的视角去看待其中人各人,对于所有人的有的只是冷静的旁观及怜惜,并没有价值观上的刻意批判,个人看来是这本书的出色之处。

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

拉里已经如他自愿的那样,藏身在那片喧嚣激荡的人海中了,而这片人海又是被那么多的矛盾利益困扰着,那样迷失在世界的混乱里,那样渴望好的,那样外表上笃定,内心里彷徨,那样慈善,那样残忍,那样诚实,又那样狡猾,那样卑鄙,又那样慷慨:而这就是美国人民。

这后面的总结性言语只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是从自己出发还是从他人出发。

若是看了一本书看到一个人如何做就从此照搬下去,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正如毛姆说的,我们是尘世中人,没法步他人后尘。

最终,即使用尽全力,还是过好自己的一生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Oz8WwBJleJMoPMhV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