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真正的数学强国,还有多远?

2019-06-03     小姐姐说教育

“招一个优秀人才非常不容易,这是哪家单位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西方国家也一样。”席南华说。由此,加大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必然成为数学中心人才战略两翼中的重要一翼。

数学中心把目光投向高校,希望从中寻找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热爱数学的本科生。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首招本科生。首届学生中不乏全国奥数金牌获得者、数学竞赛选手。

在中科院科教融合战略的统筹部署下,数学院与国科大决定共建数学科学学院,后由数学中心负责。“我们按照高标准的精英教育、培养数学家的目标,配备老师、设置课程,希望通过长时间培养,遴选出一批未来的数学家。”高小山说。

为此,席南华、周向宇、袁亚湘等院士纷纷走上讲台,从基础数学课程讲起,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组织考试也都亲力亲为。受此感召,一批“杰青”、科研骨干也纷纷承担了相应的专业课程。

教材包括“难度很大”的莫斯科大学卓里奇的《数学分析》、柯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等,国内只有国科大与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在使用。

实际上,真正的数学强国,从来都不是看能招收到多少数量的优秀数学系本科生,而是能不能吸引到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

当然,数学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各个大学和研究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差距也在不断缩小,难题依旧还是那些难题。但是真正能够被解决的难题却依然寥寥无几,比如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等至今无人能解。从这个意义上,只要中国能够有人抢先一步破解这些数学难题,似乎就可以称中国距离真正的数学强国近在咫尺。

实则不然,即便某一天偶然地有中国人突破某个世界性难题,那也可能只是他个人的实力和运气的集中爆发,跟是不是数学强国没有直接关系。

一个国家能够成为数学强国,靠的是一套允许失败的科研教学体系,并且能否可持续发展。这个意思差不多就是要专门拿出一部分钱来供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让他们心无旁笃地玩数学,搞数学,没日没夜,不需要应付考核,不需要应付检查,不需要整天疲于奔命地想赚钱养家。

但是现在,中国的数学人才设计却恰恰相反,各种严格的考核、竞争上岗、不进则退、优中选优,这些规则表面上很公平公正,但只要是规则,就有漏洞可以钻进去;而这些的挤破脑袋钻进去的学生也好,数学教师也罢,有几个人是真正热爱数学的呢?

因此,中国,距离真正的数学强国,恐怕还有几百年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QYC2wBmyVoG_1ZXG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