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人们要到达遥远的地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但耗时巨大而且充满了艰辛。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后,今天发达的科技让地球变成了村庄,美国民营太空企业SpaceX的 CEO马斯克在采访中提到,当今火箭技术不仅被运用在星际领域,而且还能改变地球上的交通方式。SpaceX公司还公布了在未来10年内的有关计划,力争用40分钟时间就把远在美国纽约的乘客送达中国上海。据悉,这两地的距离约为1.4万公里,目前乘坐时速为800公里的国际航班,则需时17小时30分。因此,马斯克的这个疯狂计划一旦实现,将称得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高超音速飞行技术目前主要用于军事用途,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在军民两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项目,以西方正在测试的高超音速导弹为例,重量只有250公斤左右,长度不超过10英尺,整体只能包裹在能承受5马赫速度以上的先进合成材料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导弹既不会在飞行中解体,又能到达目的地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据悉,一倍音速以上的速度叫超音速,5倍音速以上才能叫高超音速,而目前能承受30倍音速的材料在测试中也仅能持续15秒而已。
在此之前,SpaceX公司在西班牙曾经展示过“超级高铁”的乘客舱,这个外形貌似高铁车头的模型,据称是该公司为世界设计的未来旅行工具,按照资料上公布的数据,乘客舱的外壳采用一种称为“泛合金”的材料构成,其中再嵌入碳纤维与传感器,因此在强度上高出钢铁8倍。“超级高铁”将会使用磁悬浮技术,以1200公里的时速在低压真空管道中进行商业营运,届时乘客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只需35分钟。当时这个新概念的交通工具让欧洲的媒体非常亢奋,毕竟欧洲在高铁领域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但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持谨慎的态度。
专家称虽然这种构想在创新方面值得肯定,但在其技术水平方面顶多处于实验阶段,这离真正的制造与建设还差很远,而且即使到了营运阶段,在技术上也很难做到把隧道抽成真空,另外如何安全的减压增压也是问题,更别提这个准备过程也是要耗费不少时间的,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不可靠的地方太多,集合各家意见后认为难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与维持一个低成本的真空管道不容易,毕竟“超级高铁”是要载人营运的,如果成本太高就好比如今的太空旅游项目一样失去了普及意义;二是目前“超级高铁”的动力只有直线牵引技术,在动力效能上未能满足;三是磁悬浮技术虽然能与超级高铁匹配,但仍然未成熟。
按照马斯克的最新计划,40分钟内载人穿越1.4万公里,相当于5.8公里/秒的高速,换算成加速度则是5800米/平方秒,即590个G。从美国宇航局得到的权威试验数据,发现4个G以上的加速度能让人昏迷,14个G的加速度能让人逐渐解体,而人的极限承受是45个G。那么马斯克如何解决590个G以上的加速度对人体的伤害?虽然马斯克的未来洲际交通工具从启动到稳定的高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普通人的体质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宇航员的条件,换言之,即使有这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合适的乘客。由此可见,未来的星际旅行,即使交通工具的速度得以突破光速,以人类目前的身体结构来说,也是没机会成为乘客的,唯一可行的只有机器人。(zhg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