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医药新基建

2020-03-24   股市达人飞

疫情容易带来风险,也会带来机会,其中医药和医疗板块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那么,医药或者是医疗板块当中,我们如何选择投资方向呢?

第一:一季报超预期方向

进入三月后,上市公司陆续进入 1 季报预告披露期,基于业绩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在疫情 影响下业绩受到正向影响,或者一季报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小的领域。重点关注四大优质赛道。

第一:大型医疗器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相关公司带来较为明显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行业公司一季度业绩增长,同时全球疫情的持续发展对于国内有全球业务布局的医疗器械公司而言有望带动业绩的增长,从中长期看,我国器械领域在创新驱动、进口替 代及基层扩容下有望保持持续的景气度。国家有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 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 ICU 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 强居家个人医用防护水平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血制品

2017 年两票制过后,血制品企业处于库存消化的大周期下,经过 2 年左右的消化调整,目前血制品企业库存处于合理的水平,采浆量和投浆量也处于相对平衡之中,2019 年 12 月

以来的新冠疫情,带来了对静丙等治疗性血液制品的大量需求。需求中除了来自于病人的治疗用途、医护人员的防护用途,还有医院对于静丙等血液制品的战略性储备需求。

第三:药店

作为居民的终端消费渠道,受疫情影响,防疫类相关产品的(口罩、温度计、医用酒精、药品)的销售有较为明显的增幅,虽然在人力成本等方面可能会有所提 升,判断整体销售额的增能抵消一部分成本,一季度预计带来 5%-10%的业绩增量 弹性。另一方面,连锁药店具备长逻辑,在本次疫情中更加显示了其作为终端市 场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重要力量。

第四;创新药

疫情负面影响总体不大,受复工延迟影响部门订单交接可能存在延迟,但创新产业链公司业务弹性大,可以通过合理排产的调整和产能的调动降低负面的影响,从中长期角度看好行业的持续高景气度。随着全球外包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加之中国的质量体系、标准的持续完善,成本优势凸显,成为了全球医药企业理想的外包市场,我国外包市场有望迎来相较于全球更高的增速。

第二:医药新基建

国内 ICU 配置床位数与海外仍然具有 2-5 倍以上的差距。根据世界重症与危重病医学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加拿大每 10 万人拥有的 ICU 床位数分别高达 24.6 和 13.5 张。美国在 2003 年 SARS 后,同样加强了 ICU 的配置,ICU 病床占比以及每 10 万人拥有 ICU床位数都在持续提升。实际情况,以 2014 年人口为参照,中国每 10 万人拥有的 ICU 床位数平均为 3.19 张,加上专科 ICU 预计超过 6 张/10 万人。

这次德国在疫情严重的欧洲却创下了全球最低死亡率,并且竟可能的避免了大规模封城带来的经济冲击,凸显了科技实力的强大。我们虽然凭借制度优势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也过大,所以加强ICU配置等一系列医疗卫生投入将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主要涉及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和采购,新药研发和疫苗研发,相关公司将深度受益本次疫情后的财政开支扩张,带来整体经济下行时的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