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那天,也顺也不太顺。是一天的蒙蒙细雨,山峦潜形于霭霭的浓雾中。由于车意外抛锚,我们一行不得不更改行程,于是就来到了清江,来到清江隔河岩水电站。
吃过午饭,再返回318国道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因为这样,我们一行决定夜宿野三关。
车行至榔坪,便已夜色深沉,只是这时才感觉深秋的夜,来得这样突然。整个白天,完全让这突然的夜色消解得七零八落。
也许是这种心境的诱使,就更让人想到野三关。似乎,野三关就是一种归宿,或许是一种实实的向往。
说向往,我是无半点虚情假意。我未曾去过野三关,但是我很想去看看。因为,我还是小不点儿时,祖父常讲起野三关,我印象中只觉得野三关很美,有山有水,也有很多戴着瓜皮小帽、背着褡裢的商人,穿行于古镇的市面上。
我的祖父邂逅野三关,也是从一个商人,或许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挑夫开始的。那时从大平原、大都会进施南的外来文明,大多只能靠肩挑背驮。于是我老实巴交的祖父,才有机会凭着一身的力气,肩上搁着一条桑木扁担,两头吊着盐巴、黑糖、棉花、布匹甚至是笨重的窑货,从清江河口溯流而上,走磨市,经资丘,到野三关,再过施南,换回白花花的银元,甚或是一挑山外人馋眼的山货特产。
祖父作为一个旧时农民,凭着脑子里少量的古诗古文,就能走遍整个施南,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造化。而这一方的山水林木,也无疑是渴求奇迹出现的。在旧时封闭的十万大山,能够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实在太少了。那些挑着担子的土商人,在他们看来也不仅仅是带来了眼前的杂货:布匹、棉花、窑货,更重要的是,山里人也热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就出现了这些土商人,从不担心自己会露宿荒野的一段温馨。在这万山老林中,那些吃力行走的挑夫,只要见得一盏灯火,就能获得一夜渴望的歇息。据祖父描述,他们吃过晚饭,宾主围坐,谈天说地,乐而不倦,时常在不知不觉间,天际赤红,繁星隐去。他们得赶紧上床闭目小憩,为黎明开步的行程计。
与祖父一样的商人中,也有不少多情善感的有情人。长期走过这条商道,长期遇着故人,这山野深处里的靓女子,自然是不少见。久而久之,长相接触,为情所灼,为心所动,为颜而醉,也就有了几多缠绵悱恻的纠葛。说不定哪一年,商人回转就把女子带出山外,置些田产,富足过起日子。再过些年回来,已是儿女携手左右,这种美满的姻缘自是续写深化了这条商道上的人文意义,无形中也给这里的山色平铺了一道温厚的风景。
我的祖父本是一介老实的农民,祖父的父亲是个有过十年长学的孔孟夫子,自然容不得他去这般忤逆犯道。倒是他常讲起那些温馨的故事,十分陶醉且饶有兴味。我从他实诚的脸上,就不用怀疑祖父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
野三关是怎样就形成了那家家店铺、户户栈房的旧时商埠重镇的,我没有能力和条件去作深入的考证。但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历代商家也包括我祖父那样的土商人,用智慧、理念和勤劳共同营造出来的。那种特殊时期的繁荣,本身就代表着旧时社会形态的精神支点。
此次踏上祖父曾经走过的路,自觉有种莫名的沉重。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当是可以理解成个体生命的延续和壮大,或许是轮回,从这种意义上说,此来,我自是能理解成怀旧了。
车过榔坪镇之后,我们就期待在那沉沉夜色中,浮现一团硕大的光亮,这光亮要是出现理当就是野三关了。然而,夜就是那样的奇特,连灯火的强弱也常常使你失去参照。车拐过一道弯,硕大的光亮出现了。车上同仁说,到了。有的打赌说,前面要不是野三关,他晚上不吃饭。这种打赌当然不能当真,本是饥肠辘辘,又有谁能去剥夺他人吃饭的权利。这倒是透出一种心态,渴望接近,这正是我们芸芸众生在亦生亦活中常常面对的问题。
结果,车穿过一团又一团的灯火,而又不是野三关。当我们真正接近野三关时,我们的心情倒是平静了许多。
灯火中的野三关确实是漂亮的。大山隐没在暗影里,突出了小镇的轮廓,更突显了灯火闪亮的街景。
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已近午夜。街灯也大多熄灭了,街市沉于安然静谧之中。于是,也没有上街走动的必要了。第二天,我们因为还要赶路,于是起得很早。我走出宾馆的大门,顿时被一股凉凉的晨风所惊扰,不知不觉间,我全身战栗。踱到街上去看看,排排门户还大门紧闭,沥青街面上,行人稀少,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我试问,祖父讲述的那种家家店铺、户户栈房的热闹哪儿去了?是不是祖父情激所致,而作的富有想象力的描绘呢?如果是这样,我倒真是要诘问祖父的愿心何在了。
所有古镇的存在都是一部史书。一个小镇能声名远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存在。然而一个小镇的现实表象又是万万扛不起历史的巨大承载的。历史也是清洁剂,在其无限的流量中,也时刻在涤荡人类遗留下来的枯枝败叶,留下来的自然是至真至美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眼前的古镇呈现出的那份安祥、那份恬静又为啥不是这里的普通老百姓珍惜并珍重的呢?
我离开野三关,回望国道旁的这一千年古镇,虽然旧时的繁荣已去,街面上的曲尺形柜台也让铮亮的铝合金玻璃制品所代替,但仍能留住我无穷的思绪。与野三关的邂逅,不仅仅是我本身,更是一种传接祖父遥想的超越和接力,一种全新的注解。
作者简介:阎刚
作者简介:阎刚, 1962年9月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任宜昌市作协副主席、宜昌市小说学会会长、西陵区文联主席。出版有《圣手》《村上的将军》《清明上河图》《角色》《山野热闹》等小说集。长篇小说《河口纪事》发表于《小说月刊》。中短篇小说集《村上的将军》荣获湖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和宜昌市第四届屈原文艺创作奖。中篇小说《村上的将军》获2013当代小说奖、第四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主编有《五峰文艺丛书》《吊脚楼文学丛书》《中国民俗志.湖北西陵卷》。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