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食光,库尔勒长风烈日的新疆饮食文化中,引来一股南国的清流

2019-12-05   新锐散文


当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填饱肚子,为吃而吃,食物便和水草一样,不停的向上生长,有关习惯,有关乡愁,有关思念,有关记忆,直至文艺、美学和文化,附着在食物上,使之如琥珀裹进甲虫,经过时间的凝固,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

置身“浙里食光”突然对生活产生怀疑,从前,我所喜欢的豪放的粗犷的食物,是为配合我大而化之的性格,我还没有学会适应那些精致、细腻、融进个人审美情趣的艺术食品。穿过“浙里食光”的门,似从新疆一步跨入江南,一花一木,一桌一凳,一粥一饭,无不精致雅韵,沾染上浓浓的草木香和女子淡淡的气息。

“浙里食光”是库尔勒新开的一家以浙里烧饼和永嘉麦饼为主打的浙江温州一带特色小吃,尤其适合上班族和文艺范的年轻人。小店不大,上下两层,一楼进门处竖一条长桌,应对两排椅子可坐八九人。二楼,仅一间二十平米见方的屋子,中间一张铺着铺灰白色台布的方桌,上面摆着葡萄,红枣和鸭舌、红薯干等茶点。桌上放着有主人正在看的贾平凹的新作《山本》和《一山行尽一山青》。靠里一张铺了草席的榻榻米,上横一几案,可坐三四人餐饮。左手靠墙一排开放式书架,陈列一些书和干花,吸引我的是几块天然奇石,一看便知是石质很粗的砂岩,经水冲刷、浸塑,形成形态各异的凹槽,粗旷、拙朴、智愚。出自天山深处的顽石和来出自南国的茶罐、及竹茶托、蓝印花布,拙雅相对、巧粗并立,突出了对立又和谐统一的美。

来这儿的食客,多是在库尔勒创业的温州人,浙里烧饼和永嘉麦饼能慰籍万水千山的乡愁。一个人来点一张麦饼,一碗豆浆或是一盅桃胶、一杯红茶,配几碟店主亲手腌制的小菜,吃出别样的味道。还可以约五六好友,登二楼,调素琴,铺宣纸,边吃边聊,写写画画,抛却烦恼,把闲情逸致娓娓道来。

开放式的餐间里,有一长发飘飘、身材纤巧的女子正在灶台忙着,见到我进来,她转过身温婉一笑,无声的,笑靥从一双眀眸里流出如水。她的形象完全颠覆了我对大厨的印象。这样的女子开店,一定不为挣很多钱,而是为了自己。“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个店她是为自己开的,为自己设计一个安适的螺壳。

窗外,公路上不时来汽车摩擦路面的声音,在屋里喝茶,聊天,看到向阳的大窗台上一溜多肉植物,娇小玲珑的让人心疼,手轻轻一捏便没了小命,可它们各自安静且欣欣的活在自己微观的世界,挡住了所有的喧嚣,一种叫文化的东西在小屋弥漫、触手可及。

近期各种杂事缠身,内心煎熬烦恼,坐在这里,漂浮在红尘中恍惚的心渐渐清晰、回归。

不一会儿,女主款款端上两个托盘。盘里面放着刚出锅的麦饼,一切为四,配黄豆、雪里红、鱼糕和一个芝麻南瓜小饼四碟小菜,轻置于案上,麦饼淡淡的香气洇开来。旋即,女主又两个白底蓝花瓷盖盅,开盖,见浓浓的牛奶里浮生几粒胶质状物,用勺舀起,细看,半透明状,色如琥珀、密蜡。这一案摆设犹如完美的艺术品,不忍下箸。女主柔声说,吃吧,乘热。还是不忍,用手机拍照,留住此刻光阴的愉悦。

这餐饭吃的不是大快朵颐,不是痛快淋漓,而是很小资很淑女的那种。父亲亲手腌制的黄豆,绵软香,要一粒一粒夹着吃。雪里红用油炒过,脆而香,也需要一两粒一两粒的吃,鱼糕七八条,若是壮汉一筷子就没了,而女子一条一条送入口中,细细品尝。和小菜相比麦饼有点像新疆的库麦其。库麦其的馅主要是羊肉皮芽子,而永嘉麦饼放猪肉梅干菜。我猜从前也是炭火锅烤制,现在改用电饼铛。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来说,麦饼虽然没有吃库麦其那么过瘾,可麦饼同样外脆里香,肥肉油而不腻,梅菜咸中带甜。有种独特的味蕾体验。

盖盅里的东西我是第一次见不知何物,主人告知,是桃胶。

桃胶被称为“植物燕窝”,能调节身体,也有很好的美肤作用。这两年大受女士追捧。熬桃胶很有讲究,这一款加了皂角米、雪燕、鲜牛奶熬制而成。熬胶和做燕窝一样,要拿捏好时间,是细致活儿。桃胶吃起来口感软滑,弹软可口,有点像小孩爱吃的果冻。女主介绍,麦饼配豆浆也不错。下次吧,约几个女伴一起来来。好事不能占尽,美食不能吃尽,留点缺憾,留个念想才好。

十二点多还没到午饭时间,没有客人,女主见我好奇,干脆坐下和我们闲聊,有一搭没一搭的,也没啥主题,时光在滴滴答答的钟摆声中缓缓而逝。

原来,开店女子是温州永嘉人。

以前看过汪曾祺的散文《木芙蓉》,他描写,永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多木芙蓉。汪曾褀散文里提到,市内一条街边有一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说永嘉多木芙蓉,是为了打草鞋。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到过永嘉的汪曾祺一定吃过永嘉麦饼,说不定是坐在芙蓉花下,吃完麦饼,就着小菜,与朋友相对小酌几杯酒,花香、麦香、酒香统统进了他的胃,入了他的心,在反复的回味里化作一篇美文。

永嘉麦饼温州很有名。女主说,永嘉多山,上山干活或歇脚候潮埠头的人出门不便,有人发明了麦饼,带在路上方便,既顶饿又有菜,干到哪人走到哪,饿了勺一碗山泉水就着吃。在永嘉到处都是卖永嘉麦饼的,仅需要一辆推车,一块用油和鸡蛋和好的面,一盆在家用鲜肉、磷虾、味精和梅菜拌的馅儿,一个面板,一个烤盘和些许小料。往来之人,饿了,买张饼,边走边吃,一个饼吃下,肚满意足。

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温州人人会做生意,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没去过温州,对温州不了解。只言片语的听人说,温州人眼毒,巴黎头天开服装发布会,第二天,温州人就把服装做出来了,仿的比真的还真。上世纪八年代,温州人做假鞋子,外表讲究,底子是硬纸壳做的,穿不了几天就坏了,扔鞋子的人,恨恨地骂,他妈的,为了钱坏良心。二十年过去,温州人就把名声翻了过来,鞋子质量没得说。知道房子涨价的也是温州人,据说温州人提着一袋子一袋的钱到北上广炒房,甚至炒到了国外。库尔勒的温州人也不少。他们成立了商会,其他商会的人公认温州商会最大的特点是团结,他们互相传递商业信息,相互拆借资金,人帮人步步登高,个个生意兴隆。有次,在库尔勒到乌鲁木齐的火车上,碰到一个温州商人的孩子,才16岁,聊起天来成熟大方稳重。他告诉我,库尔勒温州商会每月都在一起活动,活动期间不忘了带上孩子,孩子们自小看着大人们如何相处,如何做生意,耳闻目染,长大自然精于其道。

当地的温州人听说她开了麦饼店,一次预订十几二十张饼,里面有鼓励捧场的意思,当然,也有宽解乡愁的意思。每个远走他乡的人,对家乡的记忆都是从小一顿一顿饭慢慢累加起来的,像长在胃里的种子,一挨家乡食物便不可遏制的生长。

受地域影响,新疆人的饮食重口味,喜欢酸辣,所以湘菜、川菜和陕西面食稍加改良后,牢牢抓住了新疆人的胃。说实话,敢于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新疆人的地盘上开温州特色小吃,得冒不小风险。女主从小向往大西北雄奇壮阔,二十几岁就跟随老公来新疆闯荡,别看外表柔柔弱弱,胸中自有山河。从前,她相夫教子,甘为幕后,如今,孩子长大,自己该出来找点事儿做,不能总把头压在丈夫的肩上。女主爱做饭,变着花样的给丈夫儿女捯饬,家吃过饭的人都夸赞她厨艺好,尤其是永嘉麦饼比温州当地的味道还好。爱做饭的女人懂得生活,不自私,愿意与大家分享她家乡的味道。况且,大学里学的是新闻专业,当过几年记者,又极爱唐诗宋词和白落梅的散文,或多或少地沾染着儒释道的文化趣味,所以才下决心开了这家小店。聊天中得知她也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汪曾祺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前四句这样说,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她的这爿小店在长风烈日的新疆饮食文化中,引来一股南国的清流,算是给库尔勒人送来小温吧。

愿她和她的店在新疆这片包容的大地上扎下根来,不求小店赚多少钱,略有盈余不至亏本即好。

作者简介:李佩红 ,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读者》《中国作家》《光明日报》《西部》《绿洲》等报刊杂志累积发表散文、小说70多万字。其中,《记忆里起来的故乡》在《中国作家》杂志2012年第12期发表,《变迁》《老主任》等五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变迁》被《读者》和《年度优秀乡土文学》转载,入选高中语文阅读素材。报告文学《穿越塔克拉玛干》入选2014年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优秀作品年选。《老安羊碎杂汤》刊发2016年人民日报9月6日海外版,后被《人民周刊》第60期选编。2016年入选全国9+1高中联盟试卷。散文《杏花春醒入梦来》获得2016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题名奖,出版个人散文集《塔克拉玛干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