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吉林省第77例(全国第8689例)、第78例(全国第869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旭辉、闫德正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同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在捐献过程中,王旭辉、闫德正这一对素昧平生的80后男人一见面就感觉很亲切,直言是共同的使命和心愿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再一聊,两个人身上的共同点还很多,同样是80后,同样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同样是接到配型成功后都有过一丝纠结,真是越聊越投机,他们都为在捐献时候身边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兄弟同行而倍感欣慰和踏实。
王旭辉:脱下军装我也还是一个兵
第77例捐献者王旭辉,今年35岁,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军人,退伍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加入中华骨髓库是十分偶然的,当时单位组织献血,在献血时,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宣传,动员他加入。
“我当时也没想啥别的,就听工作人员说这个捐献有可能会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就同意了,真没想到,还真配型成功了”,旭辉笑着说。因为有过军旅经历,所以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对于旭辉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纪念日,没想到今年的“八一”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八一”那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送来一束鲜花和一份特殊的问候,鲜花的贺卡上写道:你站立处即安宁---致敬中国军人!
旭辉说:“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职责是保家卫国,回到地方也一直在体制内工作,受党教育这么多年,别的豪言壮语我不会说,我只希望通过我微小的努力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能在建军节时进行捐献,对我很有意义,脱下军装,骨子里我还是个兵”。这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感动。这个略显腼腆,不善言谈的男人穿上军装时,他顶天立地,是国家和民族的捍卫者;脱下戎装后,他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捐献时,旭辉的爱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做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他对丈夫的捐献决定有过犹豫,但做为一名医护工作者,这个善良的女人欣然同意并请假陪在丈夫身边,“他在我和孩子心里,就是个英雄,孩子们听说了爸爸的做法,都说爸爸很勇敢,他们长大了也要向爸爸学习。这次捐献,我不能做的更多,但我在他身边的陪伴,会让他感觉更踏实,也可以让医院的同行们多出些时间照顾更多病人”。旭辉的爱人饱含深情的说。
闫德正:用自己的捐献善举告慰友人
第78例捐献者闫德正,今年32岁,现从事广告行业和工程行业,业务十分繁忙,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有业务电话打进来,需要他一一安排处理。
“最多一天我接过260多个电话,这一天天,太忙了” 。据闫德正说,吉林省红十字会得到配型结果联系他时,他本是很纠结的,德正家的生意平时都是夫妻二人打理,他主要负责生意上的对外联系,多年积攒的客户人脉、工程现场联络、突发事件应对都需要他来做,现在正是工程旺季,他天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旦住院等候捐献,这一周对生意肯定会有影响。“刚贷款买的工程机械,这一天不开张就是几千块的成本啊”。这个每日操劳的男人无奈的说。但是多年来心里的一个遗憾让他最终坚定了捐献意向。
原来,德正有一位自幼相识的好友,五年前因白血病而英年早逝,给他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当时他很痛苦,很无助,我面对我最好的朋友得了这种病,却无能为力,从那时起,我就想,以后一旦有机会,我一定要帮得了这种病的人”,谈及此事,那怕时隔多年,德正依然意难平。正是抱着这个目的,最终德正决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参与捐献。闫德正说:“我觉得,能够配型成功,就是难得的机会,钱可以以后再努力挣,但这次我放弃了,也许就让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失去了希望”。“我这么做,就两个目的,一是真的想帮助别人挽救生命,二是对自己,对逝去的朋友有个交代”。
这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样的年华,不同的际遇;同样的幸福家庭,不同的心路历程,但他们心相通,愿相同,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进入采集室前,两个男人紧紧的握手,互相加油打气。“兄弟,加油!为了我们,更为了她们(此次受捐患者)”!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不禁湿了眼眶!
吉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于立敏向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给予人或被人给予,但没有什么给予会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随着血液分离机的运转,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顺利进行,等待救助的两个生命将会得到重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用他们人道.博爱.奉献之心演绎了人间最美的剧目。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