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割地赔款次次都有他。笔者其实并不是很赞同这说法。李鸿章依照上头的意愿办事,罪不在他,充其量也就一背锅匠而已。其实李鸿章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一直想效仿西方,但凭一己之力也很无奈,就比如修铁路吧,李鸿章等上面点头就等了17年之久!
1872年,李鸿章正式向恭亲王提出想修铁路的想法。恭亲王虽然赞成修铁路,但想到提出来的阻力太大,朝堂上干脆不提。恭亲王不提,李鸿章提了,遭到一片反对之声,说他是汉奸,修铁路放炮架桥,惊动山神河神,神仙都得罪了谁来保佑大清的社稷?李鸿章说铁路修到哪,哪就有利益,经济会发达,保守派们抨击修铁路让人心变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破坏淳朴的民风。更有人说铁路修好了,男男女女挤在闷罐子里,干出什么事来有伤风化等等,说什么的都有!
在朝堂上碰了一鼻子灰,李鸿章还是不死心。1880年,李鸿章决定私自修铁路,有了修电报的经验,李鸿章就借北洋水师舰船需要拉煤为由,修了一段9.8公里的铁路。
李鸿章清楚,欲速则不达,“铁路”是新鲜词,在上书朝廷时,故意说成修了一条新马路,并且铁路修成时,并不用蒸汽机,而是用马来拉火车皮慢慢的行走,朝廷也就没有在意。
用马来拉火车皮,想想都觉得荒诞。当时负责修铁路的英国工程师见此情景,以为是中国买不起蒸汽机,正好唐山煤矿有个废弃锅炉,就改造成了蒸汽机,用在了铁路上。
试用那天,火车拉了整整一车皮的煤,“轰隆轰隆”的声音响彻沿线,不知道的人吓的魂飞魄散,以为是妖怪,就报告给了朝廷。
这下朝廷知道了,就让李鸿章拆了。李鸿章很聪明,仅仅是把蒸汽机拆了,又改用马来拉车皮运煤。1883年,中法战争吃紧,李鸿章上书朝廷,称马儿运煤不够用,希望用蒸汽机拉煤,朝廷同意了,但战事结束后就得停用。
想想看,铁路修好用火车是多么利国利民的事,但是在当时阻力就有这么大。而铁路到最后能够普及起来,李鸿章最应该感谢的人还得是醇亲王奕环!
1884年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其原因在于广东水师,北洋水师不能及时增援。李鸿章建议设立海军衙门,统筹管理海军,慈禧同意了,派亲信醇亲王奕环任大臣。
奕环上任后,李鸿章带他参观了最先进的军舰。奕环没有想到现在的大炮打得这么准,军舰航行的速度很快,并且站在船上一点也不摇。李鸿章趁机说因为锅炉的动力来推进,锅炉烧煤,而我们的煤是靠马拉来的,平时都不够用,打起仗来能够用吗?并把话题扯到了铁路上,希望朝廷能修铁路运煤。
奕环曾经反对修铁路,眼前的一切让他改变了想法。他对李鸿章说,现在上奏喊修不合适,但是你可以先修着,先把唐山到北洋水师码头的修好,时机一到我就上奏折!有了奕环一句话,李鸿章大张旗鼓的修了起来。
1888年,奕环觉得时机成熟,上书朝廷,希望修铁路运军舰运煤到码头。慈禧让众大臣讨论,碍于奕环在朝廷的威严,支持跟反对的打个平手!
关键时刻张之洞说了句话,他支持修铁路。之后在诸位大臣的支持下,1889年,慈禧正式下令全国修铁路。
李鸿章1872年提出来,到最后慈禧同意,用了整整17年时间。修铁路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清政府却如此迂腐,怎能不落后挨打。李鸿章不是看不到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是凭他一己之力,想到说服整个朝堂点头,谈何容易?
说到这笔者挺可怜李鸿章的,如果遇到开明时代,也许李鸿章会有大作为,而不是一个“背锅匠”!
(转自网络,非原创作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EHS28BMH2_cNUgY_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