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户籍制度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就拿清代的铺商户籍举例,清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大发展时期,这也导致清代商人繁多,致使清代衍生出各种针对商人的户籍制度,总体上称之给“铺商户籍”,人们往往把“铺商户籍”简称为“商籍”,其实据史料记载,这两种制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让我们翻阅清代历史的篇章,浅谈清代前期铺商户籍问题,和兼论清代的“商籍”问题。
一、清代“铺商户籍”与“商籍”的含义
说起“铺商户籍”,清代大多承袭明代的户籍制度,在明代,统治者把户籍分为军、 民 、匠、 灶四大户籍 ,而这四大户籍分别指的是,“军”意为军人商户经商者,称为“军籍”;“民”意为平民百姓从商的人,称为“民籍”;“匠”意为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商人,称为“匠籍”;“灶”意为从事制盐兼经营其他货物运输的商人,被称为“灶籍”。
在《明代商人户籍问题初探》中曾记载“民有儒,有医 ,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 , 有弓,铺兵 。匠有厨役、 裁缝 、 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
从这也可以看出,在明代,统治者并没有为铺商设立专门的户籍,在明代典籍中,我们常可以见到 “军民铺户人等” 字样。清代统治者,由于清代建立之初,国家尚不安稳,经济萧条,就承袭明代户籍制度。又因为清代饱受战乱之苦,即使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一代,也呈现出“屡经残破,市井寥寥”的景象,所以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赋税,对国家经济的复苏作用微乎其微,国家为了尽快完成户籍登记,就简化了户籍制度,清代把四大户籍制度中的“匠籍”取消掉。
后来国家为了便利商人的科举考试,把“商籍”编入了四大户籍。但这里的“商籍”和它字面的意思不一样,它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小,只专指盐商,商籍有时也被称为 “盐籍”;而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便利那些在异地他乡从商的商人子弟,能够在异地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是一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一种凭证。
二、 清代“铺商户籍”与“商籍”的发展
1、 “商籍”单指“盐商”的原因
清代统治者专门为盐商开设 “商籍”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朝廷对盐商有着很大的依赖性,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并且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社会中 ,盐业历来是一种官卖与半官卖性质的特殊行业。同时,盐业大多掌握在官方的手里。在清代,盐业由朝廷掌 握,朝廷通过把食盐的经销权出售给盐商,而盐商也通过垄断各省的盐业贸易,来赚取更多的金钱。而盐商赚取的大量金钱,大部分都上交给了国家,国家通过对他们收取盐税的手段,为盐商上缴的金钱正名。并且,盐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见,盐商对清代朝廷的重要性。所以,朝廷和盐商之间大多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表里的关系。且因盐商和朝廷密切的关系,盐商是很多商人都争相抢夺的行业,但由于它地位之重要,清代盐商的从业者,大多数是皇亲国戚或贵胄子弟来担人。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盐业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致使很多的盐商奔赴在各个省地,长此以往,他们的户籍就成了很大的麻烦。
使得很多盐商子弟因户籍不在所属地,导致他们不能够及时的参加朝廷的科考,以至于,朝廷为“盐商”专门设立了“商籍”,以便于他们科考。据史料记载,“商籍”的主要条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行盐执引者”,第二个是“在别省行商”,第三条是“其亲子弟侄不能回籍应试”。只有这三者同时具备的盐商,才可以申请“商籍”。所谓 “父兄,竭忠效力以济王家之用者,子弟亦食其福焉”。
2、“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在康熙末年,统治者在全国实施“摊丁入亩”的政策,该政策总体上的意思是,朝廷免除百姓的丁税,就相当于把丁徭和地赋合而为一,百姓们除了交付地丁税之外,无需在承担任何徭役。在《大清会典》中曾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平民百姓,中小商户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不只是减轻了他们经济上的压力,也相对的推动了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如《清史稿》中所记载的:“各行业一切杂务,皆系自愿报名承充,虽有奸劣者藉贴役之名需索小户,其实无关徭役。”所以“摊丁入亩”的政策,受到了铺商们极大欢迎和关注。
在欢迎的同时,也有很多不满的声音,“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对于那些豪绅地主,守旧官员来说,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得他们从商户,农户手上得到的金钱收入有了很大的缩水。他们常常以前代的“条鞭法”为例子,他们认为该政策的实施,使得工商者,钻了政策的空子。他们曾道“若工商既资农矣,而其应该之差,不使农民代焉,何其不情如此?况富商,大贾,列坐市肆,取利无算,而差役反不及焉,是岂可通乎?”但由于支持者的数量占大部分,该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而这也一定程度上的映射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实行的,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徭役制度基本上被废除。
三、清代“商籍”发展的影响
1、利于科举,广纳人才
“商籍”的最初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得在外省行商的商人子弟,能够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而随着商籍的不断发展,再加上盐商集团是国家财政的支柱的重要来源之一,使得盐商和朝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又因清代的“科举制”是国家“抡才大典”的重要机会,这使得很多盐商都非常重视这条道路。所以他们积极地加入商籍,以求使其家族子弟考取功名,在朝廷上占有一定的席位。而又因盐商和朝廷以及当地政府之间利益往来密切,使得他们在取得“商籍”上,相对比较容易,并且据史料记载,在清代,相对于“民籍”的考生来说,“商籍”的考生考取功名的概率更大。
据《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在顺治三年至嘉庆七年间,居然考取了139个进士,和208个举人。” “从清初至乾隆之末,全国与“商籍”有关的进士者达 420 余人,举人 820 余人等。”
由此可见,从属“商籍”的考生,录取的几率之大。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极大的激励那些散商们,为了自己的子弟大量和朝廷合作,积极纳税,只为争取商籍。以此可看出,“商籍”的建立,不仅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积极地影响。
2、清代冒占“商籍”现象严重
“商籍”的建立虽然给国家,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商籍”子弟,在科举考试上的优待,使得很多的“民籍”子弟,为了增大考取功名的几率,就通过花钱买通一些官吏,为自己篡改户籍。并且到了乾隆中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尽管朝廷对“冒籍”者处罚不断加重,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商籍”的热衷,而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清代一大社会问题。并且“冒籍”的人员从原先的“民籍”子弟逐渐延伸到官僚子弟。很多官僚子弟,因为初试的失利,而通过暂时性的更改户籍,而获得第二次的科考机会。
据清代的相关文献曾记载:“山东临清州知州,王浦等之子,王兰芳等均冒入,该省商籍进学。”在被朝廷发现后,朝廷对王浦等照律革职,对王浦施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这是相对比较严厉的处罚。而对于“民籍”的平民百姓“冒籍”,则不那么严厉。对于一些盐区土商和其他不行盐之穷商冒籍的行为,朝廷按照大清例律,“将民籍冒入商籍之生员,并其子弟,改归原籍。”从这,更可以看出百姓“冒籍”行为之普遍。而这一行为也相对使得,朝廷在科举考试中吸收的人才,有虚假现象。但总体上来说,“商籍”的建立,还是利大于弊的,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解放了人们对商人固有的印象的束缚。
四、总结
历朝历代,商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清代铺商户籍制度的不断演变,以及“商籍”的不断发展,使得清代的商业环境相较于其他几代而言,相对于开放和稳定,这不仅打破封建王朝对商业思想上的偏见,也为后代在铺商户籍的处理问题上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价值。为中国当代商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和理论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晏净天《唐代审美风尚变迁下的女子妆饰发展研究》
2、《盛世华妆-唐代女性妆饰文化探究》
3、白居易《长恨歌》
4、李白《清平调》
5、张萱《捣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