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是一座千年古城,几千年来,几遭战乱,几回安宁。数不尽的文人骚客,丹青圣手,巨富豪门在历史的云烟中留下匆匆一瞥,再不见踪影。
自央视推出《守望家风》系列纪录片以来,一个又一个尘封在历史尘埃里的古老家族重新展现出磅礴的文化力量,如一束耀眼的光芒自几百数千年前映照而来。
这座小城的大宅门,广饶人想到的大概只有尹家,当年的乐安不压尹,名震一时。但尹家自发家到没落也不过有清一朝,几代而已。广饶还有一个盛接两朝,诗礼传家的氏族豪门,却早已被岁月的尘埃所淹没。
前几日,广饶六村一家农人无意中翻找出几卷跨越清朝民国两个时代的老地契,关于这个盛极一时的大家族的秘密终于揭开冰山一角。
连氏一族,自明朝洪武年间自河南禹州迁徙至此,不营产业,着意读书,一门书生,两朝名士。
据传,现在的广饶兵圣路最繁华的地段都曾属连家所有。虽占据兴旺之地,连氏一族却一心读书求仕,习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大明王朝,自嘉靖到万历,连茹、连三顾、连守度历辅三朝,清初连应郑官至兵部观政,任职京师。
连氏后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末,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清兵虎狼般奔袭乐安,乐安城父子弟兄纷纷举刀戈于城墙,共御外侮。连氏一门倾族而出,凡成年男丁皆列行伍,只留下一个读书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连应郑,族人留下连应郑一是给连家留下一丝血脉,还有一个原因就要谈及中国文人的普世思想了。
中国文人,尤其是古代儒家文人,讲究盛世则出,乱世则隐。乱世是武夫立国,盛世是文人治国,这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两种理念。连家人留下连应郑这颗种子,更多的考虑是这个孩子知道读书上进,无论哪朝哪代,都能谋个好的出身,延续连家的兴盛。
连应郑果然不负众望,一举高中,将连氏家族的繁衍昌盛整整延长了一个朝代。连家有本老家谱,其中两篇序文最能彰显当时连氏一族在乐安城的影响力,一篇是清初名士浏阳李应桥所书,一篇是广饶大V织斋先生李焕章所写。族谱一直续到民国时期,也从一方面反映出连氏一族在广饶子孙绵延的盛况。
近代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这个人不显山不露水,曾与黄兴、张澜、鲁迅、杨度、杨昌济、陈师曾、陈寅恪、李四光等大家共读于日本弘文学院。不立文字,平生只有一部与他人合著的《笔算数学》传世。不求闻达,参与创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921年4月18日与王奎岳作为发起人与美方代表签订草约承建烟潍铁路,由于与1918年与日本签约内容一样各项权利均受制外方,加上羸弱腐败政府停止赈款而被迫停建,将路基改为烟潍公路。这个人叫连英煌,是连氏一族留在广饶民国史上仅有的辉煌,也是连氏一族留在整部民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居住在广饶街道六村的连氏一族,各支子孙翻找出封存多年的四十余张老地契,以昭先祖之昌盛。
这些老地契,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其中买卖双方及中人三方签字俱在,下钤乐安县官府衙门大印,中书乐安县验契凭证,为历史学家研究古代土地买卖方式流程提供了实物依据。
连氏一族在广饶这片土地上,绵延生息,代代诗礼,其儒家思想的传承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门风,传承,是连氏族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也由此造就了连氏一门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为商有信,读书报国的家训家风。文化才是硬核财产,比之继承诺大的家业来说,诗礼传家的家风门风才是更应该继承的东西。可以说,连氏一族的后人才是广饶真正的“继承者们”。
连氏一族在古乐安经营明清两朝,为官能站文武列,其富堪称大宅门,留给广饶的岂止这几张老地契。我们期待历史学家和连氏一门的后人继续挖掘连家的文化遗产,以期为广饶优秀的文化底蕴增加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