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河而上,带你看大运河文化中的北京成效

2019-12-05   发展北京

中国大运河遗产河道全长1000多公里,北京段为82公里,占比不到1/10,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年

北京启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省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


2017年

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包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在内的8个专项工作组成立;


2018年

相关研究工作对国家大运河文化研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全国各省市中走在前列。



经过几年努力,北京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文化建设方面——

发挥各类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作用,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大运河文化品牌逐步树立。围绕更好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作用,大运河文化带承载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日益彰显。



历时两年多完成了万寿寺周边腾退搬迁,下一步将加强万寿寺保护修缮,全面对社会开放;


南锣鼓巷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任务基本完成,重新恢复了四合院的传统规制格局;


大运河沿线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48万家,引进了央视频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落户,今年1-9月,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占全市文化产业收入的比重达到9.4%。



在促进城市功能组织优化方面

大运河沿线线性廊道、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推进,“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


大运河作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中的“一带”,是城市功能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运河元素,沿大运河布置重要功能节点,大运河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标识。


通州运河段




在增强民生福祉方面

2017年起对大运河文化带涉及的26个断面进行了全面监测,并完成了沿线7区污染溯源工作,持续推进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大运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建设了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并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总面积10.9公顷,是目前核心区内唯一的城市湿地公园。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



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

京津冀三省市联合组织推出了“京津冀运河文化展”,签订了《北运河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开展北运河综合治理,积极为游船通航创造条件。同时,积极牵头开展沿线8省市合作。



今年国庆节,大运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如何发挥首善作用?今天下午举行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王颖捷进行了解答。


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支点,将首善标准贯穿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协同运河建设各方面,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作用,北京市在规划中提出,要在白浮泉、颐和园、万寿寺、什刹海-玉河、通惠河沿线、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等大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区,整体保护恢复遗址遗迹,增加标志性文化节点,打造7个运河文化展示区,加快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进一步彰显大运河文化。比如,我们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首都博物馆东馆、图书馆、剧院三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北京大运河沿线标志性建筑,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


二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坚持首善标准,主动作为,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扎实起步、率先见效。比如,北京市率先推动北运河通州段游船通航,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总协调人的工作专班,制定了《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游船通航工作方案》,今年10月3日,北运河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正式通航,其余29公里将于2021年6月前实现通航,为北运河全域游船通航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比如,北京市牵头开展大运河文化活动,联合大运河沿线7省市举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沿线环境品质,扩展了市民休闲空间,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工作,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北京市探索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互促保护模式,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主体,规划建设了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打造以持续考古为特色、学者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场所,既对遗址实施更为有效的整体保护,又为公众提供具有文化主题、生态良好的特色景观空间。再比如,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意见》,推动达到一定规模和建筑标准的老旧厂房资源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以通惠河边的郎园Vintage为例,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十余座砖墙老厂房进行改造,打造了集购物、餐饮、秀场、办公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传播交流作用,北京市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精髓,创造精品力作。比如,2019年,以大运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知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撰写的小说《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已售出40万册;将推动出版《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大运河文化纵览》等一批文化典籍,策划舞台剧《花雅运河》、话剧《运河1935》、电视剧《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广播剧《运河组曲》等一批文艺创作,进一步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社会认同。

以上是本市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全国各省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做法,我们要加强交流学习,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旅部等中央、国家部委的指导下,齐心协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进一步擦亮国家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