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徽宗,我們都知道那是個有名的昏君,因為他只顧享樂,不理朝政,才發生了靖康之變,都城汴梁被金兵攻占,北宋因此亡了國。
這個形象,一直是歷史灌輸給我們的,很多歷史電視劇呈現的宋徽宗,也是吃喝玩樂的主。
尤其是水滸傳里,宋徽宗不僅自己昏,身邊的一群大臣還奸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作為亡國之君,地真不好洗,哪怕你像崇禎那樣兢兢業業,國沒了就是沒了,做啥都是錯的。
但歷史,並不都是非黑即白,今天我們就理性地嘮嘮,宋徽宗的皇帝活乾得咋樣。
01
宋徽宗剛登上皇位,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新黨和舊黨之間的黨爭。
當時的黨爭已經惡化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嚴重影響政府的正常運作。
所以,宋徽宗第一件事,就是要結束黨爭。
這裡說下這黨爭的由來。
這得從王安石變法說起。
公元1069年,宋徽宗的父親宋神宗和王安石聯手推動了一場變法。
當時參與王安石變法的官員被稱作「新黨」,反對變法的官員就被稱作「舊黨」。
這場變法在客觀上擾亂了北宋的政治生態。
在王安石變法以前,雖然也有政治鬥爭,但鬥爭中有一條共識,那就是不管哪一派上台,都不能搞打擊報復,要容忍反對派的批評。
但王安石卻破壞了這個規矩。
王安石是御賜的拗相公,誰和我意見相左,我就弄誰。
這當然不是王安石的道德問題,而是王安石出於所謂大義的考量——我的變法是為了富國民強,誰擋我,誰就於國於民不利,所以我代表國家和人民消滅你。
新法出台以後,司馬光等人表示反對,王安石就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把反對派統統趕出京城。
這種行為打破了先前的共識,所以當舊黨上台後,新黨就又被統統趕出京城,兩派互相爭鬥,樂此不疲。
至此,新黨和舊黨之間的黨爭就成為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02
1100年,18歲的趙佶繼位,即宋徽宗。
新皇帝決心終結新舊兩黨的黨爭,他的想法是在兩黨之間搞平衡,建立一個聯合政府。
即位第二年,把年號改為「建中靖國」,意思是在兩黨中保持中立,聯合兩黨,恢復國家的安定團結。
但樹大根深的舊黨可不聽皇帝的,在朝堂上依舊不遺餘力地攻擊新黨。
宋徽宗被舊黨弄得不勝其煩,意識到聯合政府的想法並不現實。
這樣宋徽宗就面臨著一個選擇,選哪一派共治天下。
舊黨和新黨之間有一個顯著的區別:
舊黨比較看重道德,喜歡說一些大話、空話;
新黨卻比較看重具體的行政事務。
舊黨喜歡批評皇帝;
新黨卻相對比較聽皇帝的話。
舊黨和新黨之間的這種區別背後有著很深的背景。
舊黨的家族大多在鄉村擁有大片土地,屬於既得利益集團;而新黨依靠王安石變法的機會才得以上位,屬於政治新秀。
為什麼舊黨那麼不待見新黨?
那就是因為新黨的改革觸動的不僅是舊黨在朝廷的利益,還動了舊党家族在民間的財路,你說舊黨能不跟你死磕麼。
宋神宗在位時,舊黨中有一位元老名叫文彥博,宋神宗有一次對他說:新法對士大夫或許是有些不利,但對於百姓又有什麼不利呢?
文彥博理直氣壯地說:你是和我們這些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啊!
言下之意是說,你要是得罪了士大夫,那你的皇位是坐不穩的。
把兩黨的背景摸清了,只要宋徽宗不傻,都會選新黨做自己的合伙人。
03
重用新黨,成了宋徽宗的既定政策。
首先是更改年號。剛才說到,宋徽宗使用的第一個年號叫建中靖國,這個年號其實只用了一年,隨後就改成了「崇寧」。
這個年號是有講究的,宋神宗的年號是「熙寧」,崇寧的意思就是推崇宋神宗的政策。
換句話說,就是推崇王安石的新法。
宋徽宗改變策略的另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任命蔡京當宰相。
當時的宰相是舊黨的人,宋徽宗決心與舊黨決裂,選一個新黨的人當宰相,他選擇了蔡京。
為什麼是蔡京?
蔡京給我們的印象並不好,《水滸傳》里的蔡京,那可是奸臣的代表。
其實,真實的蔡京要比這複雜得多,他在行政管理方面很有才能,尤其擅長理財。
剛剛當上宰相,他就著手改善國家財政,在浙江杭州和福建明州地區設置了市舶司,對貿易船隻收取關稅。
他還重新丈量了土地,並收取土地稅。
蔡京擔任宰相的第二年,宋朝政府就消滅了財政赤字。
在行政能力方面,蔡京還是槓槓的。
同時,蔡京還建立了一套社會福利制度,比如他建立了「居養院」,收留60歲以上無人贍養的老人,以及孤兒、殘疾人等等。
他還建立了「安濟坊」,專門治療沒錢看病的人。
說白了,就是福利院加免費醫療,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而這福利社會的背後,當然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支持,可以說以蔡京為首的內閣,還是做到了用之於民、用之於民。
按這樣說,蔡京是大大的一代名相了。
非也,作為新黨,蔡京利用相權對舊黨也是極力打壓,排斥異己這頂帽子,蔡京是摘不掉的。
04
上面提到,宋徽宗的治國能力,還是不錯的嘛。
先搞聯合政府,想消除兩黨之爭,後來發現不行,馬上調整政策,啟用有才能的蔡京為相,財政消除了赤字,也建立了一個福利社會。
宋徽宗也沒說不理朝政啊。
你可能說了,宋徽宗玩物喪志這事,沒法洗吧。
宋徽宗非常熱愛園林藝術,為了建園林而搜羅的「花石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江南的方臘起義,起因就是花石綱讓當地農民不堪重負,只能起來造反。
還有宋徽宗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也是非常痴迷。
宋徽宗曾經編過一套書法作品的收藏目錄,叫作《宣和書譜》,裡面收錄了很多皇帝的書法作品,比如唐太宗、唐玄宗以及宋太宗、宋真宗。
宋徽宗還稱讚唐太宗和唐玄宗在當時資助了一大批書法家,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他並不認為皇帝和書法家這兩種身份有什麼衝突,相反,皇帝推動書法的進步,這體現了對文化的尊重,恰恰是一個皇帝負責任的表現。
公元1104年,宋徽宗下令在學校教育裡面增加「畫學」這個科目,專門培養畫家。
他還在京城汴梁舉行繪畫考試,考中了就可以錄入翰林圖畫院,成為官員。
如果把他的這種做法放到人類歷史當中去看,我們可以看到背後更大的意義。
在歐洲中世紀,美第奇家族統治著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他們也曾對藝術進行大力扶持,著名的藝術家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都受到過這個家族的贊助。
美第奇家族還把一座郊區別墅改造為培養年輕藝術家的學校,米開朗基羅就是在這所學校度過了他的早期藝術生涯。
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美第奇家族是文藝復興的孵化器。
宋徽宗的做法和美第奇家族非常相似,中國的藝術也確實在宋代達到了高峰,一些學者甚至把這一時期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如果北宋不亡,宋徽宗建的園林里養著的那些天才藝術家們,會不會帶動中國的文藝復興呢?
這些園林書畫,到底是宋徽宗的玩物喪志,還是高瞻遠矚呢?
歷史沒有如果,沒有給宋徽宗申辯的機會。
05
靖康之難後,宋朝的老百姓和大臣,其實並沒有歸罪徽宗和欽宗,不然南宋中興四將就不會打著「迎回二聖」的旗號,要是這兩位皇帝不得人心,你打他倆的旗號,誰給你賣命?
可見,宋徽宗的昏君的形象,其實是從南宋之後才開始形成的。
在《歷史上一度開放的中國,是如何走向內在的》這篇文章里,我們提到了,南宋初年,舊黨得勢,因為江山是在新黨執政時丟了,新黨也沒臉去爭,所以朝廷上出現了批鬥新黨的熱潮。
以蔡京為首的新黨,就被打成了奸臣佞吏。
舊黨在南宋秉持的思想是程朱理學,理學的特點就是保守,而啟用新黨的宋徽宗,自然不被他們待見。
加上傳統儒家一向將節儉視為美德,作為皇帝更應該帶頭節儉。
而宋徽宗大興土木建園林、搞書畫藝術,在傳統儒家看來就是浪費錢財不務正業的做法,舊黨得勢後,當然也會批判一番。
寫於元朝的《宋史》,裡面專門設了一個《奸臣列傳》,把蔡京也列了進去。
《宋史》還把宋徽宗也寫成一個無可救藥的昏君,給他的評語是:宋徽宗什麼事都做得好,就是不會做皇帝。
宋徽宗就這樣被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甚至到了明代後期,內閣首輔張居正還把宋徽宗列成了反面典型。
他編寫了一本叫《帝鑒圖說》的教科書,供只有十歲的萬曆皇帝閱讀。
這本書里講的都是古代帝王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宋徽宗痴迷道教、藝術,耽誤國事,警告小皇帝不要學他。
張居正的這本書很受歡迎,曾經多次修訂,這使宋徽宗的形象進一步固定了下來。
於是,我們心目中的宋徽宗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宋徽宗即位以後,試圖終結新舊兩黨之間的黨爭,他在建立聯合政府的企圖失敗之後,選擇任用新黨,壓制舊黨。
在新黨代表人物蔡京的帶領下,國家的財政和民生都得到明顯改善。
但舊黨得勢後,掀起了批判新黨的浪潮,而作為新黨的支持者,宋徽宗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話。
舊黨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學,在南宋以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在理學價值觀指導下的《宋史》則直接把宋徽宗全盤否定,於是,他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宋徽宗對藝術的追求也得罪了儒家士大夫,被扣上玩物喪志的帽子。
而宋徽宗的一切成就,都毀於「靖康之難」,沒有這場戰事,後世對他的評價,可能會截然相反。
而這場改變宋徽宗命運和導致北宋滅亡的戰事,是怎麼發生的?
明天我們來聊聊汴梁之圍。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