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
品位在於細節,溫度在於功能,
精神在於歷史的積澱。
壺鎮的歷史積澱就在於那條熙攘的溪頭街,
那是蜿蜒的歷史長河,那是講不完的壺鎮故事,
那是割不斷的壺鎮記憶。
(民國時期溪頭街全圖)
老街,
你是歲月流過的一道深深的軋痕,
一端是千古,一端是未來,
這邊是古渡,那邊是溪頭。
你是昨天講給今天的故事……
溪頭街入口就位於羊宅橋頭的農興廣場,廣場上古樸的四塊片牆、民國風的各式建築、造型各異的造型松,巋然不動,只讓出中間一路彎曲和一池靜謐,等待著遊人的到來。
斑駁滿身的溪頭街東大門歷經歲月依然傲立在街口,門額上的四個大字—「壺東藩屏」已經難以辨認,只有老人們還在口口相傳。藩屏素有「重鎮、屏障、捍衛」等意思,仿佛述說著壺鎮地處「三府四縣」兵家必爭的區位特徵,一下把人引入到了「三藩之亂」、「太平天國戰爭」等與這條老街息息相關的戰鬥場面當中。
進入大門,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九曲的青石板路,這條路上,不知鐫刻了多少人的夢,不知流淌過多少人的汗,它的石頭稜角已不再鋒利,它磨平了稜角,只為記憶那曾經蒼嶺古道上鹽商來來往往的場景和昔日集市的車水馬龍。
左手邊的小巷子有一幢新式的建築,它原是農興的本保廟,經改造後,加入了「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天地人」三才配置等設計理念,建成後宛如一個大神龕,又好似一幢別致的景觀亭,已經有遊人高高掛起了許多許願牌。
小巷子的深處是逢樵公園,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元勛呂逢樵而建的。
牆上的3D壁畫在向人們傾述著那段歲月,逼真地讓人懷疑是不是重回民國時的溪頭老街。
開往杭州里的火車已經鳴笛,「搭乘」火車,直達對面的杭州里。那半截高的矮門,有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韻。推門而入,端莊婀娜的西子姑娘撐著油紙傘,等待與你來一番美麗的邂逅。老人們仍然在津津樂道「杭州里」名稱的由來:民國時,有個美麗的杭州姑娘在這杭州里開店,後來大家都叫她杭州婆婆,才有了這杭州里、杭州井和已經不見的杭州塘。
街上兩沿都掛滿了燈籠和各色招牌,家家戶戶都貼起了對聯,仿佛置身於過年的歡樂氣氛當中,不自覺地就揚起了嘴角。
稍往裡走,就是青年裡,這裡有壺鎮最大的蒲扇(不知道會不會是世界最大),蒲扇輕搖舊時光。小巷裡掛滿了各色的油紙傘和許多姑娘都說有穿上旗袍和漢服在這裡拍上美照的衝動。青年裡的深處,現在仍然保留著比較古老的建築和一些名人古蹟。
不遠處一塊不起眼的三角地帶,現在成為了照片牆和門牌牆,是屬於這個古鎮的特有記憶,照片里的人早已不知身在何處,看照片的你是否也是遠方遊子……
上宅井是一口出了名的黃酒井,水質渾濁,但是做出來的黃酒卻特別香,一般用這井水做出來的酒都要等到節日和尊貴的客人才開壇。
留聲機、收音機、搖號座機,這些民國舊物記錄了一個時代,巷內是有名的「呂逢樵故居」。
秋水苑原是一片火燒房留下後的空地,加以利用後,改造成了如今的模樣。蘇式園林、徽派建築與江南水鄉的完美結合,每一塊太湖石、每一品綠植都仿佛出自藝術家之手,古樸、典雅、絕美、大氣,任何讚美的詞加於這裡都不過分。一到夜晚,來這裡納涼閒聊的人更是人山人海。
公井的名字早已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青龍盤井。明朝時,窮苦的仙居書生吳時倈還未遇,經過這口井,又餓又困就倒在了這口井旁。溪頭街上的一對老夫婦,夢到了一條青龍盤在這個井上,於是他們到井邊,發現了這個落魄書生,並把他帶回家,給他吃穿給他盤纏,讓他去趕考。果不其然,這個書生後來得了功名,並當到了七省都堂。書生要給這對夫婦錢、官,他們都拒絕了,最後吳時倈便幫這對夫婦造了花廳(後毀於火,大門還健在),並給了他們一擔硯台,鼓勵他們的後人要多讀書。後來,人們就常把這口井叫做青龍盤井。
九進路上,「老街記憶」片牆高聳,老磚、老梁、老物件,無一不勾起人們最深處的老街記憶。片牆旁的一個口水井,是85版八仙過海電視劇的取景地。
快到與括蒼路的交叉口,右手邊進去就是正在打造的壺溪煙雲名人堂。你可能不知道佛教天台宗六組智威禪師是壺鎮人,你可能不知道發現香菇的菇仙羊愔是壺鎮人,你可能不知道打下處州當了處州軍政分府都督的呂逢樵是壺鎮人,你可能不知道第一任縣委書記趙汝池是壺鎮人,你不知道的很多先賢,在這壺溪煙雲名人堂里你都能找到答案。
溪頭街
你是我永遠不能忘的摯愛
你是我印刻在心靈的脈搏
你是大路
你是這大路上最挺拔的楊柳
你是這楊柳上最壯闊的懷抱
你是我的歷史鐫刻
你是我的歲月長留
你是我的未來在來
你是土地
你是這土地上最壯美的麥田
你是這麥田上最遼闊的蒼天
你是我的春天
你是我的夏天
你是我的秋天
你是我的冬天
你是我永生難忘的鄉愁
你是今天講給明天的故事
……
來源:壺鎮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