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多多少少都讀過西方的經典名著,其中很多都涉及到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個感覺,總覺得他們的愛情難以理解,好像名著里的人物和我們談的不是一個戀愛一樣。
小N想說,確實如此,因為我們對愛情的理解存在巨大差異。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部經典的法國電影了解一下——
《田園交響曲》
La symphonie pastorale
這是一部有點年頭的老電影了,早在1946年就奪得了第一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
導演是法國知名導演讓·德拉努瓦,女主角是上個世紀法國國寶級的女演員米歇爾·摩根。
讓·德拉努瓦和米歇爾·摩根
當然,讓這部電影更富盛名的,是它的原著——同名短篇小說《田園交響曲》。
小說的作者,就是二十世紀法國最複雜獨特、最難以捉摸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安德烈·紀德。
1947年,紀德憑《田園交響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中這樣寫道:「為了他廣包性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紀德
而這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
一名宗教情緒高漲的鄉村牧師,不顧妻子的反對收養了一個孤兒——盲女吉特呂德。
牧師
牧師不僅對盲女關心備至,還極力啟發她的心智,引導她逐漸脫離蒙昧狀態,領略她看不見的美妙世界。
盲女吉特呂德
然而,儘管牧師的妻子屢次提醒他,要提防自己「以上帝之名」的愛心,但這種「愛心」最後還是沾染上了愛情的味道。
牧師漸漸冷落妻兒,有意留出時間和盲女相處,這樣的行為招致了妻子的不滿。
但是牧師卻自始至終都不承認他的這份感情,而是一味拿基督教教義為自己開脫,認為沒有違禁的成分。
當妻子表現出不滿意時,他甚至迅速將妻子置於「不近人情」的不道德立場來掩飾自己的強橫。
想不到的是,牧師的兒子雅克也對盲女一見傾心。
牧師又立馬站出來阻止兒子,甚至不管不顧兩個年輕人是否心意相通,就把他們拆散了。
在整個過程中,牧師一直都是主導者的角色,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了所有人。
而對於他主導的對象盲女來說,這一切太複雜、太混沌。
盲女吉特呂德像一個單純的蘿莉,單純到她也分不清自己對牧師的感情到底是愛情還是恩情,也不知道自己對牧師的依賴和愛慕是否有任何不道德的成分。
根據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改編的電影劇照
牧師一直以來把盲女像寵物一樣豢養,帶她去聽《田園交響曲》,告訴她色彩的美妙,讓她沉醉於理想世界之中。
牧師只給她傳授《聖經》里美好的內容,從來不涉及任何惡的事實。
就這樣,盲女通過想像看到了天國,那無比美妙的景象和幸福的世界。
當然,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幻象。
好在,盲女是真誠的。
她不會像牧師一樣用《福音書》偽裝自己,也不會以上帝之名為自己辯護,她和牧師之間的尷尬感情慢慢在她的心裡扭成了結,必須要解開它。
因此她產生了無限求知的熱情,一種不能再被蒙在鼓裡的願望。
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這句話在這裡得到了彰顯。盲女真誠地求知,就是為了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最後,盲女等來了復明的機會。
她看見了,同時也看見了牧師的虛偽,看見了這份愛所攜帶的罪惡。
最後她別無選擇,惟求一死,假借採花之機失足落水……
看到這裡,我相信各位會更加疑惑,甚至會拍案而起,搞不懂作者在幹什麼。
這算不算「婚外情」?吉特呂德何至於自殺呢?
小N想,這之所以不同於普通的婚外情,就在於它已經把自己擺到了上帝的面前,用上帝的眼光來審視其中包含的罪惡。
基督說: 「你們若是盲人,就沒有罪了。」
眼盲的吉特呂德心中只有虛假的美好,無知蓋住了她的雙眼,讓她對醜陋視而不見,因此她不知何為罪惡。
牧師將雙眼失明時的美好和幸福強加給吉特呂德,還用她的無知阻攔了她與兒子雅克相愛,甚至寧願她一生都眼盲,好讓自己繼續自欺欺人下去,也不願意戳破自己的偽善面目。
而當復明的吉特呂德產生了罪惡感,於是就選擇死去。自殺在這裡有了贖罪的意味,它象徵的是一種對真理意識的守護。
於是,善惡才真正得到審判。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看到這裡,我們或許也很難把這個故事當成普通的婚外情或愛情故事來看了。
這也正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對名著做一個簡單的道德判斷的原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rz4H28BMH2_cNUgkT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