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腳下的傳承——蒙古族秧歌

2019-12-13     視覺赤峰

蒙古族秧歌,蒙語叫做「雅布根呼格吉木」,漢語譯為「行進中的舞蹈」,是一種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產生於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德日蘇嘎查,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聚居區,後來逐漸成為蒙漢雜居地區。濃郁的民族文化環境成就了蒙古秧歌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使古老的蒙古族藝術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得以綿延生息。

蒙古族秧歌隊在街上表演

蒙古族秧歌渾厚雄健,它吸收借鑑了漢族秧歌的形式,同時在內容上融入了蒙古族元素。誕生一百多年來,蒙古族秧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的變化,內容不斷豐富和發展,其鮮明的民族特徵和藝術特色受到各民族群眾的喜愛,成為當地節慶期間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2018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領舞人「傘頭」

蒙古族秧歌的起源是在清代。清朝光緒年間,水草豐茂的德日蘇嘎查每逢年節賭博成風。為使民風清正,牧民鮑禮、關其格編創了蒙古族秧歌。蒙古族秧歌以漢族秧歌的形式為雛形,在內容上別開生面,把蒙古族元素融入其中,成為了獨樹一幟的民間舞蹈。

場技「卷菜心」

豐富多樣的蒙古秧歌場技

蒙古族秧歌風格淳樸,具有遠古色調。其表演形式是:舞者眼睛直視前方,上身微微左右扭動,雙臂兩側繞圈擺動,腳尖以「擦踏步」輕輕擦地向前行進。舞者們手中揮舞的道具各色各樣,有弓箭、馬鞭等,都是牧民家庭必備的用具。場技有「卷菜芯」、「野馬分鬃」等,場技的名稱與牧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蒙古族秧歌的伴奏只有鑼鼓,節奏緊密匆促、剛勁有力。在中間圓場時,會穿插蒙古族特色表演。有烏力格爾表演,風趣幽默、妙語連珠;有敬獻哈達的儀式,獻上美好的祝願,祝頌主人吉祥如意;有蒙古族民歌演唱,悠遠高亢的長調和簡潔明快的短調民歌,讚頌著英雄,讚美著家鄉,昭示著美好的未來。

蒙古族秧歌自治區級傳承人王雲英(右一)和隊員合影

舞者們所穿的服裝是翁牛特蒙古族傳統服飾,有蒙古袍、蒙古靴,男舞者頭頂各式帽子,女舞者頭戴傳統頭飾或用彩綢包頭,盛裝打扮,十分喜慶。他們瀟洒的舞姿表現了蒙古族別具一格的生產生活習俗,展現了馬背民族的風貌。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都洋溢著蒙古族人民英武的氣質。

用牛肩胛骨製作的道具套力棒子

蒙古族秧歌流傳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它曾經一度中斷,近幾年,在文化部門的努力下得以復原。隨著時代的發展,蒙古族秧歌不斷完善,民族特色突出、藝術形式新穎,成為了當地春節、那達慕等節日期間的重要民俗節慶活動。

蒙古族秧歌是對草原民族生產生活的提煉。它包含著蒙古民族性格的豪邁與自信,展示著動態形象的古拙與樸質,肆意揮灑的豪放精神在今日的昭烏達草原上依然洋溢著勃勃生機。它是昭烏達草原上的一株藝術奇葩,根植在民族民間的肥田沃土裡,馨香在草原人民的心中。

(圖片來源於內蒙古日報社)

來源:視覺赤峰綜合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pA_B28BMH2_cNUg0U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