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低頭族」越來越多,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患有頸椎病的人也越來越多,長期低頭玩手機、看電腦、伏案工作,讓頸椎天天承受巨大的壓力。而關於頸椎曲度變直的問題也困擾了不少的患者。
頸椎曲度的形成和維持需要頸椎周圍的若干組肌肉群保持等長的、平衡的、可調節的、互相制約而又互相配合的作用來完成的。如果某一部分肌肉勞損或者損傷勢必會導致平衡力丟失,久而久之頸椎的骨骼也就跟著變形了(曲度改變)。現代人伏案工作、專注程度高、「手機脖」等原因導致頸椎的後肌群勞損。
日前,小編因脖子疼痛無法抬頭,拍X片發現頸椎曲度明顯變形,甚至出現反屈的情況。小編前一天晚上睡覺時不慎從床上跌落,當時脖子已經開始疼痛了,沒有在意,以為睡一覺就能緩解,結果第二天越來越疼,這才重視起來,趕緊到我院康復理療科就診。經過醫生的檢查和X片的檢查顯示,頸椎曲度明顯變形,而且已經有反屈的趨勢了。醫生解釋說,頸椎曲度變形是長期不正確的姿勢習慣引起的,跌落只是引起了急性疼痛的的症狀,根源還是在於長期不良姿勢,如果不及時治療和改正,頸椎變形會逐步加重。為了能快速緩解疼痛,醫生為小編做了牽引、超短波等理療,並給予輸液緩解急性期疼痛,第三天疼痛基本消失。但是醫生強調,這些只是緩解急性期的疼痛症狀,頸椎曲度變形是要靠長期恢復的,保持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正常頸椎曲度是怎樣的?
頸椎位於人體頸部,是脊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常人的頸部活動範圍是:屈曲35度~45度,伸展35度~45度,左右側屈均45度,左右旋轉均60度~80度。
人體在端坐或站立時,從側方看人的脖子似乎是直的,但包繞其內的頸椎並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醫學上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
頸椎曲度的形成是由於頸4到5椎間盤前厚後薄造成的,這是人體生理的需要。它可以增強頸椎的彈性,起到—定的緩衝振蕩的作用,防止大腦的損傷。同時,也是頸部脊髓、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正常的解剖生理需要。
頸椎曲度變形是怎麼回事?
現代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偶爾運動一下就會感覺渾身酸痛;扭扭脖子就會聽到「咯吱咯吱」的聲響;不是落枕也會脖子痛;偶爾還不能正常地斜著看東西;長時間低頭頸椎竟然會疼痛難耐……這和長期連續的低頭、伏案或者頸部得不到良好的鍛鍊,又有受涼、受寒等不良刺激有關。
其實,這些都是頸椎病的初期症狀,如果長期處於一種這樣狀態而不進行治療,那就很有可能會導致頸椎曲度變形,首先是變直,更加嚴重就會出現反屈。
當出現頸椎曲度變得不正常時,需要及時進行治療。絕大多數可通過保守治療,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
頸椎變直或者反屈該如何鍛鍊?
首先,避免受涼和受寒,注意矯正日常不良姿勢,減少低頭伏案時間和次數。其次,就是要加強鍛鍊。
這裡推薦一個非常簡單安全的方法給大家。
頸椎鍛鍊方法
上身直立,頭略後仰,立位或坐位均可,雙手交叉放在枕後(即後腦勺)部位,用力向後仰頭,同時雙手用力抵住枕部使頭不能後仰,即頭和雙手對抗。
此時您會感覺到頸部後方的大塊肌肉在持續收縮用力,但是頸部卻因為雙手的對抗動作沒有活動,這種狀態醫學上稱為肌肉的「抗阻等長收縮」。
這種方式是迅速增強肌肉力量的最好方式。一般每天鍛鍊5組,每組對抗20次,每次持續對抗5-10秒鐘。用手對抗,或者背靠門、牆等物體對抗,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