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繁星,慈和的月光,神秘的宇宙帶給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探索。七夕節和中秋節都來源於人們對星象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防治技術的產生,就產生了牛郎星和織女星。自漢代起才有了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七夕節應運而生。如今《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被稱作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由於故事感人至深,幾千年來代代相傳。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至今仍然閃現出悽美愛情故事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此優美的故事其實就發源在我們陝西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但卻鮮為人知!
史載:漢武帝元首狩3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池中置石鯨,為應天象,就在兩岸分別放置牛郎、織女的石雕像,中間隔著昆明池象徵天上的銀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演變成主宰愛情的神靈。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刻像也被當地群眾尊稱為「石爺神」、「石婆神」。開始頂禮膜拜起來,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開始修廟供奉。至今還保留著正月十七(傳說牛郎織女結婚紀念日)和七月初七(傳說中鵲橋相會的日子)祭祀牛郎織女的廟會。
千百年來,長安的鄉親們一直予以祭祀、供奉形成了獨有的七夕文化傳統。每年農曆正月十七牛郎織女結婚日這天,人們早早掛出「歡度中國情人節」的橫幅,給石婆廟裡的石婆穿紅戴綠,打扮地和新娘子一樣。四方信眾絡繹不絕從十里八鄉以及渭南、咸陽、寶雞、延安等地趕來祈福、祈壽,祈求美好的婚姻。紅燭高燒,紅燈高掛,彩旗飄飄,鑼鼓喧天,一派喜慶的場面渲染的所有到場的人都喜氣洋洋的。
不同的廟會,不同的節日都會有不同的特色,「石婆廟」正月十七廟會,除廟會娛樂活動還有莊嚴的道教誦經儀式。誦念的道教經本多達二三十種。其中經常念誦的有《求福經》和《百忍堂》,教導人們以「忍讓為先,勤勞進取」為美德,祈求神仙保佑大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蟾宮折桂,兒孫滿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正月十六,廟會正式開始,白天演唱秦腔傳統劇目《天河配》、《長生殿》等傳統劇目,晚上舉行祭祀典禮。典禮內容為給織女獻飯、獻燈、念經、守夜。一直到第二天。據說守一夜石婆,一生不得病,摸一下石婆,一生都幸福;獻飯的時候有獻詞,獻燈的時候有獻曲,祈禱消災免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福祿相隨。獻燈曲,是人們結合佛教自編自演的歌詞《十掛燈》:
一掛的燈掛紅的燈
紅燈掛的一層層
一個仙女來玩燈
先添的油,後撥的燈
燈火撥的亮晶晶
石婆消災又免難
南無阿彌陀佛
如此一直唱到十掛燈,其他語句都不變,只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數字逐漸增加,一直增加到十。如:
二掛的燈掛紅的燈
紅燈掛的一層層
兩個仙女來玩燈
先添的油,後撥的燈
燈火撥的亮晶晶
石婆消災又免難
南無阿彌陀佛
七月七廟會也是為期兩天。七月六日晚上,人們就開始上茶、上貢品、念經,頌祭文;七月七日當天扭秧歌、耍社火,比春節還要熱鬧。據說秧歌隊足有一二里長,《天河配》、《長生殿》、《花亭相會》等經典喜劇,優美的旋律令人愜意神醉。七月七日晚耍花燈,渡鵲橋,把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通常七夕節這天石婆廟裡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獻祭的香客多達數萬人。除了周邊的香客雲集到這裡外,還有外省的信眾不遠萬里匯聚到石婆廟。
七夕廟會的一大特色是鵲橋相會。石婆廟裡搭建的有鵲橋,相親相愛的男男女女從鵲橋上攜手通過預示著執子之手,與爾偕老之意。
牛郎、織女石像宏偉高大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藝術品。「石爺」(牛郎)像高 2.30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樸實憨厚;「石婆」(織女)像高1.9米,線條粗獷渾圓,表情憂鬱,似有離愁別恨的情緒。
石婆廟內還有一塊距今已有2200年之久3米見方的較為平整的大石頭,石頭上有條像水沖的渠。傳說這塊石頭是牛郎織女的炕,有次牛郎不慎尿到炕上,把炕沖了這兩條渠,織女打了牛郎一個耳巴,把牛郎打跑了,牛郎跑到斗門鎮(離織女寺大約4華里)的地方,所以牛郎織女石刻至今還在對視著。
還有一種說法,「石炕不是牛郎織女的炕。她是織女的支機石。織女織布時要把梭線用水浸濕,才能織布,浸梭線的水滴下去將機石沖了兩條渠。
傳說雖然不可信,但卻非常感人。它凝聚著人們追求愛情堅貞不渝的精神。石婆廟,牛郎織女石刻等歷史文物獨一無二,成為關中地區一大人文景觀。
不惟牛郎織女多情,長安兒女本來就多情,筆者也是其中的一員。石婆廟的故事感慨頗深,寫下詩歌:
牛郎織女石刻有感
銀河到底有多長
沒有人去丈量
豐沛 流遠
一千年 一萬年
牛郎織女的故事
多少顆星星匯成了銀河
沒有人去細數
數不清
離人的眼淚
一河星星明亮的傷痛
彼岸有情
凝望
凝望 多少個春秋
銀河的寬度
心上的距離
七夕相見
鵲鳥搭橋
聚散兩依依
聚是為了愛 散還是為了愛
聚是緣分 散也是緣分
牛郎織女
千古石刻
刻在心底的愛
海枯石爛
地老天荒
作者簡介
崔彥,女,筆名崔燦、崔燚。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碑林區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理事、陝西民俗學會理事。主編有《炎帝百謎》《雍正百謎》《乾隆百謎》《陝西名吃大全》《陝西民間藝術大全》《陝西地名趣話》《關中舊民謠》等十幾本歷史人物研究、旅遊文化、陝西風土民情叢書;參與策劃編輯出版陝西省出版基金書目《圖說秦腔》《過好我們的節日》;著有詩集《百姓情話》《梧桐花兒開》、散文集《聞香》、長篇小說《暴雨》、民俗著作《三秦記憶多姿多彩的陝西節慶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