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黃良鎮東南3公里處,何子公路西側。2010年,有4個村民小組,316戶,1160人,耕地1375畝。主產小麥、玉米。
相傳,很早以前,神禾原南面的不遠處有一個美麗的湖泊。湖的四周芳草鮮美,附近的人們過著平靜幸福的生活——男人們打魚耕種,女人們採桑養蠶。人們分別居住在湖西、湖東、湖北。由於氣候變化,湖泊面積一年比一年在縮小,直至乾涸成一片窪地,之後成了肥沃的良田。
據村中一位85歲的老人何自檢說,在唐朝的時候有位何姓將軍,弟兄三個,一個在江蘇老家,一個在何家營(在韋曲街辦),還有一個來到西湖村。村子裡原本有個何家祠堂,上房三間,門房三間。2003年上房倒塌,門房現存,後歸私人商建民所有,做行醫及居家之用。何姓在村西北方向,原有一個祖墳,占地10畝。新中國成立後,把其中的樹木全部砍伐,變成耕地,那裡的樹有幾摟粗。何姓是大姓,據說子午街道曹村何姓的就是從西湖分支過去的。除何姓外,村裡還有幾個雜姓,從賈里村遷來孟姓和邢姓,從黃埔遷來的郭姓,另有一張姓來源不詳。
據清嘉慶《長安縣誌》《咸寧縣誌》載:秦時,西湖村一帶歸屬杜縣所轄,漢時歸杜陵縣所轄。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長安西南鄉各倉圖》記載,清時西湖村一帶歸屬黃良廒。但地圖上依次只標註了新莊村、北湖村、東湖村、栗源村、小邵村、古城等村落,卻未見西湖村,不知何故。《中華民國二十四年長安縣政區圖》記載,西湖村應歸屬黃良鄉轄。
該村歷史文化遺蹟有:
溫國寺,村東有隋代建築溫國寺遺址。據《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載:1959年出土溫國寺鐵牌。溫國寺系隋薛國公長孫覽的宅第,是他的花園,為當時名勝。其妻鄭氏當時將住宅分出一部分建立實際寺。至唐代,這裡被賜為溫王李重茂邑地,乃將寺名改為溫國寺。李重茂作為韋後的傀儡登上皇帝寶座。不久,韋後失敗,隨即垮台,溫國寺已改名崇聖寺。
據何自檢老人回憶,溫國寺門朝北,門外兩棵大柏樹,現存一株。寺里有三、五間大殿,裡面供著十八羅漢,有鐘樓、鼓樓。院子裡還有假山、龍錯樹,這龍錯樹長的碗口粗細,摸起來卻還是軟的,樹身宛如數龍交錯盤亘。寺里還有一棵大松樹,上面掛了48個鈴鐺。還有不知是隋朝還是明朝時期所鑄造的很大的兩個鐵獅。東寺有塊地,有二三十個塔,周圍栽的柏樹。原本兩頭還有兩個石碑。1957—1958年,組建村級小學。
溫國寺對面的叫做北寺或者叫做大廟。五間大殿,有鐘樓、鼓樓、西樓,外面兩棵皂角樹,兩人合抱那麼粗。1965年左右改成民辦中學;村裡還有好幾處廟宇,無量廟原在東門外,2002年修路時,老廟拆掉,新蓋一處;東南拐角是劉、關、張老爺廟;東北拐角有土地廟;原來的蟲朗廟一大間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拆除;西門外路北是城隍廟,至今還有三面牆在,現為何占虎家住址;城隍廟西有藥王廟,已塌,準備重修。
村中古會,原來是七月十五,後改成了七月初三。
舊社會時,這裡玩的是馬社火,芯子站在馬上耍。「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把社火箱子全部燒掉。
民國30年(1941)抗日戰爭時期,黃良鎮建立民兵組織,當時15—40歲的男子好多人去當兵。黃良鎮舉行遊行,還給人發刀槍之類的武器,上面墜有紅纓穗子。
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最早太乙宮的土地是湖村的,為北湖村(原為大北湖、小北湖,現合)、東湖、立元、小邵這六個村所有。那時太乙宮村每年都要向這六個村上貢。每過幾年,太乙宮就會出現幾個比較能行的人,商量著不再給六個村納租。六個村合起來每戶出一個男人就和太乙宮打一次架,太乙宮人少,輸了,就繼續上貢。直到民國20年(1931),太乙宮又不肯上貢,六個村每戶又出一個男人準備去,剛到太乙宮,卻發現人都跑完了,只得拉回一些牛啊什麼的和一些沒有帶走的東西。
1943年前後,國民黨軍隊在村中駐紮了兩三年,為黃埔軍官學校第十五期、十六期、十七期。軍官隊剛走,炮兵又來,有一個營扎在何柏仁家,倒也相安無擾。
該村20世紀80年代開始綁拖把,家家戶戶都在做,而且做得很好,得了個綽號拖把村。至今仍有人在延續。現在村裡有人養鴕鳥,有人務韭菜,子午四季苔韭專業合作社就設在村中馬路邊上。
(西湖村的槐樹)
1952—1953年,老百姓可以入股生產合作社,1978年前股金歸國家所有。信用社也為私人投資,前十年才退掉私金。
2009年籌資5萬元,政府補助20萬元,給村民通上自來水;自籌資金10餘萬元,在正街修水泥路;同年再籌資金7萬元,爭取國家財政專項撥款七八十萬元,全村進行低壓線路改造。並重新修建三間衛生室。
常寧洲,曾任西安陸軍幹校政治部主任,省文物局副局長;
何玉成,楊虎城將軍的乾兒子。後為村黨支部書記;
何曉東,甘肅省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甘肅省衛生廳「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Igq6HABiuFnsJQV4y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