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讓你痛苦,那可能不是真愛。搞清愛是什麼,才能獲得幸福

2019-11-09     凌凌柒悟空

流傳1700多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依然如他們幻化的那一雙蝴蝶紛飛在民間;距今2000多年的孟母三遷蘊含的深遠母愛,依然伴著教室里琅琅的讀書聲傳誦至今;同樣距今千年的伯牙絕弦彰顯出的深厚友誼,如同涓涓流水滋潤著現代人的心田。我常常想為什麼這些故事能夠千年傳頌?大概是因為愛吧。要論起這世上最美好的存在,恐怕也是愛。父母子女的愛、親密朋友的愛、情侶愛人的愛……這其中任何一種愛都能使我們身在寒冬也如沐春風。但愛又是什麼呢?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一頭霧水,接下來我要從理性的角度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最近在讀《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裡面記錄的關於愛的討論讀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不愧是不經過宣傳推廣、僅靠人們口耳相傳就能夠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停駐20多年的奇蹟之書。也許我跟這本書緣分匪淺,別人推薦給我,我能讀懂它,它又能治癒了我。

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心理學家,遇到過各種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那些患者都在經歷痛苦的人生,有的工作永遠不穩定,有的長期濫交,還有的正為岌岌可危的婚姻痛苦不堪……他們沒有愛,不愛自己更不愛別人。但只有那些前去尋求幫助的人才有這些問題嗎?當然不是,M·斯科特·派克告訴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是病人。

愛也是這世上最神秘的存在,因為沒有人能夠給愛下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定義。M·斯科特·派克給出的定義也肯定存在爭議,但我覺得還挺合我心。他說:"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我們從中提出幾個關鍵詞,"自己"、"自我界限"、"自我完善",這幾個詞你也許有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你看到了三個"自",也就是說愛是你自己的事。

從定義來看,是不是真正的愛我們可以從5個方面考量。

  • 意識與潛意識目標一致
  • 付出的愛能讓你和被愛的人都獲得心智成熟
  • 愛他人的同時也愛自己
  • 有真實的行動,而不是嘴上說說
  • 是"意願"而不是慾望(區別同"我要去了"和"我想去")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愛是一種複雜的行為,不但需要用心,還需要用腦。"可見愛的難度。上面寥寥幾句可能依然不能使您了解什麼是愛。咱們換一個清楚、明顯的——什麼不是愛。

那些對愛的誤解

墜入情網

沒錯,墜入情網不是愛!

沒想到吧?你最容易說"我愛你"的這段關係居然不是真正的愛。那是什麼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墜入情網是所謂相愛的兩個人自我突然的崩塌。什麼意思呢?就像兩家相鄰的院子,某一天地震把隔開兩家的院牆震倒了,兩個院子突然變成了一個院子,兩家的孩子非常開心地越過牆來來往往。但基於私密性等各種因素的需求,兩家人不會讓這面牆一直倒在地上的,某一天這面牆一定會重新立起來將兩家重新隔開。愛情也是如此,當激情褪去,導致兩人墜入情網的自我崩塌也將復原,雙方的自我都變成了戀愛開始之前的有界限的自我,這就是《愛的五種語言》里說愛是有保鮮期的原因。

或許你也已經注意到,愛情的到來不是我們能夠通過理智控制的,它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有過什麼經歷,只要某個點觸動了你,就可能讓你墜入情網,這完全違背我們之前法討論。我們之前說"愛要不斷拓展自我界限",所謂的愛情並沒有自我的拓展,僅僅是自我的崩塌。可見墜入情網不是愛,但也不要為了這個結論灰心喪氣,因為這是愛的起點。激情褪去的時候就是開始體現真愛的時候,你們不斷嘗試拓展自我,理智地愛自己、愛對方,終有一天兩人的自我會完全融合,迎來真愛。

依賴

《少有人走的路》有這樣一句特別詩意的話: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我們很容易將依賴與愛混淆,似乎每年都有那麼幾起因為要分手鬧自殺的案件,這些人總是站在危險邊緣哭訴:"沒有他/她,我就得死!"如果你也有一個這樣的另一半,切不可認為她/他這是愛你愛得深沉,她/他只是過度依賴而已,沒準隔天遇到另一個能讓她/他依賴的人就能瞬間把你忘記。

在內心深處,每一個人都曾渴望過依賴別人,讓別人來照顧自己,這是非常正常的。即使行為上表現出適當的依賴也是非常可取的,這是感情的粘合劑。可一旦過分依賴,粘合劑就變成了狗皮膏藥,揭下來就是一層皮。真正相愛的兩個人能夠通過不斷地接觸調節兩個人依賴的程度,保持各自獨立的同時體察彼此需要,然後給予適當滿足,謹記過猶不及才能找到真愛。

自我犧牲

我經常聽見陪讀媽媽們跟我抱怨:"為了這個孩子,我連工作都辭掉了!"那麼為了一個人無底線犧牲自己是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自我犧牲是不合理的給予,對被愛的那個人來說也是破壞性的滋養。如果深挖背後的動機,最終會發現自我犧牲的目的並不是愛,而是某些其他能滿足你的自我需求的目的,比如滿足控制欲、實踐童年的某些念頭等,謹記超過理性的愛就物極必反了。

自我犧牲的現象很容易出現在父母對子女或妻子對家庭中,書中說"愛絕對不是無原則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衝突、果斷的拒絕和嚴厲的批評。"那些嘴裡說著"你應該感激我們為你所做的一切。"的父母缺少對孩子的真愛,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父母,那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真實目的了。某種意義上講愛是自私的,因為愛的最終目的是自我完善和雙方的心智成熟。出於其它任何目的的行為就都不能被稱為愛了

什麼才是真愛的行為

實在慚愧,我還沒能參透到底什麼是愛,所幸書中交待了一個很明確的愛的體現形式——關注。

開篇給愛下定義的時候說"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這裡面還有個"不斷",那也就是說愛要持續努力。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曾說:"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願,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為了完成意願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對關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關注。"

一般來說,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方式是傾聽。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另一半,當你認真傾聽時,對方能夠感受到來自你的尊重,這一過程最大的收穫就是他對於自己價值的認同。要知道,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你的認同能讓他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

但又有一個狀況,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孩子該怎麼辦呢?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他們的小嘴每天像竹筒爆豆子一樣,不停地說東說西,難道也要每一句都去耐心傾聽嗎?針對這個問題,作者M·斯科特·派克給出的答案是:不需要每句話都聽。家長要對孩子的話語進行甄選。你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要求孩子閉嘴,可以不予理睬,可以假裝傾聽,可以有選擇地聽,也可以全部都聽,具體哪中情況下該選擇怎麼聽還是要家長自己去實踐嘗試和權衡,總之找到一個平衡點,能保證自己真實地了解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即可。

除了傾聽之外,能夠體現對愛人或孩子關注的活動還有很多。比如一起玩遊戲、家庭出遊、外出聚餐、一起讀書等等各種各樣的家庭娛樂活動,記住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就可以。

愛的痛苦

顧城在《避免》里寫到:"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愛是永恆不變的,但過程中依然要承擔很多風險,甚至你愛的那個人會像那花一樣凋零。如果因害怕凋零就不敢種花,那將錯失愛的美好。

痛苦一:獨立

想要擁有愛的能力就要內心充滿能量。可一味依附別人,你幾乎是沒有支撐你付出的能量的。所以想要獲得能量就要經歷自己獨立的蛻變。這個脫變過程需要你擺脫內心的桎梏,不再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童年陰影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再因社會標準、外界眼光而壓抑自我,通過自己不斷地做出選擇、不斷努力嘗試成長為自尊自愛的你。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你要直面過去的傷害並戰勝它,還要頂住外界的壓力勇往直前,這無異於化繭成蝶,需要經受脫胎換骨的折磨。

痛苦二:投入

愛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做出承諾以使對方安心並履行承諾,對於有些來說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沒辦法,這是讓對方獲得安全感最直白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但如果你自己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你就很難為對方做出承諾。

想要給別人安全感,你自己就要有安全感。可惜的是,如果童年時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再想要重新獲得安全感其實挺難的,不過一段好的親密關係可能會有些治癒效果,可以談個戀愛(友情提示:受傷的可能性更大),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靠譜的心理醫生。

痛苦三:衝突

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很難做到理性地愛。所以我們的愛中總是會有衝突的痛苦。尤其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我們總會越過界限不理智地指責孩子,不經意間流露出"你是錯的,我是對的"的想法。從心理學上講,大多數的批評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批評人的一時衝動、不滿和憤怒,這種批評沒有任何教育意義。

愛是允許批評的,但是絕對不是以愛的名義隨意指責。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應該知道愛鼓勵獨立,也就是說愛一個人要認可對方的獨立,要認同他與你的不同。所以出現分歧的時候要首先自省,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如自己想的那樣有價值。如果確定有價值就要謙虛地提出來,別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人反感。

痛苦四:失去

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不斷成長最後衰退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潛在風險和突然的轉變,尤其我們愛的對象還是有極強自主意識的人,變數就更加不可預測。被愛的人可能會選擇不再愛你,可能會不斷與你產生衝突使你陷入苦惱,甚至可能會突然離世。這些經歷無疑會讓我們倍感痛苦。有些人無法承受這些痛苦,在經歷各種苦難的洗禮之後便將自己完全封閉(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心理諮詢或治療的時候經常能夠遇見。),最終痛苦讓他們放棄了愛的權利,甚至寧可放棄真正的生活也不願再次接觸外界,不惜將自己所有的"觸角"都收斂在一個保護殼中,生活得像一具行屍走肉。

要相信,愛會給我們無窮的勇氣,能夠面對死亡的勇氣。我們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包括我也一樣。我極度害怕父母的離開,哪怕試想一下都萬分痛苦。平和面對死亡需要長久練習,甚至需要哲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滋養,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愛是世界上最什麼的存在,雖然我們沒有徹底揭開它的面紗,但知道它是成長路上不可獲取的因素。《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關於成熟、成長的討論很貼近實際情況,是一本人人都可以從中受益的心靈讀物,讀時只感覺一股暖流流入心間,讓我能夠有力量面對當下的困境,也更加知道該怎麼規避錯誤的愛,儘量找尋正確的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YOWVm4BMH2_cNUghQ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