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時市場口碑雙撲,現在9.0推上神壇,差評集體被打臉了

2020-12-23     Sir電影

原標題:上映時市場口碑雙撲,現在9.0推上神壇,差評集體被打臉了

豆瓣總共收錄多少片?

15萬部左右。

但不是每一部都會被15萬人反覆看,看不夠。

在「豆瓣電影250」中,今天這部最傳奇。

它曾口碑撲街,上映慘敗。

不喜歡的人,說它「神經病」「瘋子」「變態」;

喜歡的人,說它的「痛」是美學,是存在,是「感受活著」。

如今很多分類榜單(暴力榜,驚悚榜,懸疑榜)。

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它是啥?先留個懸念。

前一陣子,拍它的那個老混蛋大衛·芬奇,又拍了新片《曼克》。

還是拍「瘋子」。

表面上,它講述影史經典《公民凱恩》的劇本誕生,講述天才編劇曼克與權貴階級的恩怨過往。

實際上,是一場理想與金錢的「虐戀」。

主人公沒有「蓋茨比的那道綠光」,只有糾結、迷失、反叛。

他痛恨浮誇,卻迷戀成為高級派對的焦點;他鄙視權貴,又留戀被權貴賞識的虛榮;他與周遭格格不入,又不敢徹底回歸自我......

總在對抗與妥協之間,表達著無用的憤怒。

一種衣冠楚楚的瘋。

像你,也像我。

說大衛·芬奇是最會拍瘋子的導演。

不如說每個人的瘋狂與憤怒,都會被他的鏡頭「精打細算」。

《社交網絡》的反社會天才,《紙牌屋》的黑手政客,《七宗罪》的絕望警探,乃至《消失的愛人》的妻子……

人的憤怒、異變、反叛。

幾乎是所有芬奇電影的主題。

「我認為人類很變態。」

這話如果不是大衛·芬奇說的,那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但如果,大衛·芬奇當年沒拍它。

他就不配成為今天的「大衛·芬奇」。

來,請出今天主角。

帥得發光的愛德華·諾頓、布拉德·皮特。

曾經反叛到極致的大衛·芬奇。

和這部煽動無數影迷,順便冒犯了整個世界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豆瓣9.0,IMDb8.8。

IMDb榜單排11,輸給《指環王》(#10),贏了《阿甘正傳》(#12)。

這不意外。

如果真讓主角泰勒(布拉德·皮特 飾)遇見阿甘,他絕會把那盒巧克力踩得稀碎。

再光膀子跟他干一仗,「誰跑誰孫子」那種。

這是一部「最另類的傑作」。

反權威、反主流、反精英。

它向你提問:

在堆滿商品廣告和物質慾望的城市裡,你是誰?從哪來?還打算上哪去?

再替你搶答:

「只有放下一切,你才擁有自由。」

1999年,20世紀的終點。

《搏擊俱樂部》用懸疑冒險的障眼法,講述一個永不過時的城市寓言。

但令Sir沒想到的是,21年後的今天——這寓言講述的痛苦與憤怒,如此變本加厲。

是時候「文藝復興」了。

01

「搏擊俱樂部第一條規定,不要談論搏擊俱樂部。」

1999年秋天。

在義大利威尼斯,參加首映的觀眾們如此評價《搏擊俱樂部》:

「這是法西斯!」

而主創們似乎不意外。

主演愛德華·諾頓說:製片廠真·冤大頭。

「他們給了我們7000萬美元,讓我們拍攝一部他們會痛恨的電影。」

導演大衛·芬奇自己覺得:這次玩大了。

「如果要付給每個被這部電影冒犯的人一毛錢的話,我更願意用這筆錢從魯珀特·默多克里那裡買膠捲(不上映)。」

隨後,正式上映,更是慘到家。

上映首周,1100萬美元票房,遠低於媒體預測,第二周直接跌落到633萬。

毫無規矩的敘事讓票房一片災難,價值取向又被主流影評界一致抨擊。

市場口碑雙撲,輸得像個笑話。

誰也想不到,此後數年,它會被一步步推上神壇(簡直像複製了一遍影片劇情)。

主流敗北,地下稱王。

《搏擊俱樂部》最該感謝DVD。

從未獲得任何主流獎項的它,在2000年得到了網絡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DVD、最佳DVD評論、最佳DVD特別花絮三項大獎。

出版,再版,一再發行。

2009年,它全球銷量超過600萬份,光DVD的出租收入,就達到誇張的5500萬美元。

它講述地下的故事,也在地下流行。

一個小細節。

打開《搏擊》的DVD,版權警告後,會出現一幕紅底白字警告(WARNING)。

來自「大名鼎鼎的泰勒·德頓」(男二)。

「警告

如果你正閱讀本文,那麼這次警告正是為你準備。

你所讀的本文中的每個詞,都是你生命中又一秒鐘的浪費。

你沒別的事可做嗎?

你的生命真的如此空虛,以至於你怎麼都想不出另一個打發時間的方法嗎?

還是你如此容易受權威的影響,以至於你要呈上它所要求的一切尊敬和信任?

你讀了所有你被假定應該讀的了嗎? 你思考了所有你被假定應該思考的了嗎? 買了所有你被告知你應當想要的了嗎?

離開你的房間。去見一個異性。停止過度的購物和自慰。 辭了你的工作。開始一次搏擊。證明你活著。

如果你不主張你的人性。你將只是一個統計值。

你已經被警告了……

Tyler」

「離開你的房間。去見一個異性。停止過度的購物和自慰。 辭了你的工作。開始一次搏擊。證明你活著。」

這通篇反權威、反消費、反麻木,一本正經而又充滿迷惑的「人生建議」。

完美地總結了《搏擊》氣質——荷爾蒙與烏托邦。

說了半天,該回顧劇情了。

主角,和主角的「新朋友」泰勒·德頓,成立了一個地下搏擊俱樂部。

來的人,有白領、工人、服務生......都是各行各業萎靡不振的螺絲釘。

每周六晚,他們精神振奮,輪流走上擂台。

無武器,無規則,無時限。

打架,一直打到「對方喊停,四肢受傷,快累死」。

贏了沒獎品,輸了不丟人。

一場對決3分鐘,提供3分鐘自由的幻覺。

入會的唯一規則就是。

保密。

「搏擊俱樂部第一條規定

禁止談論搏擊俱樂部

第二條規定

禁止談論搏擊俱樂部」

漸漸地,組織越來越壯大了。

有組織,有紀律,麻木的旁觀者成為了振奮的參與者。

從一開始的小惡作劇。

到後來的犯罪……縱火、炸雕像、威脅政要,乃至影片結尾處的(不可否認的)恐怖襲擊。

你別急著憤怒和表達正義。

它故事的極端,人物的憤怒,表現手法的煽動,歸其根本其實有著明確的「敵人」——資本秩序下的現代生活。

主角,沒名字。

(片尾簽名是「講述者」,所以可以是任何人。)

他可以是像你一樣的打工人,天天周而復始,做著一份隨時可被替代的工作。

有著無法填平的空虛、焦慮和不安。

他怎麼自救?

到2020的現在,方法也很單調——兩個手段,一個是買買買,在商家宣傳中尋找「個性」。

電影台詞這麼說……

「以前人們找刺激是看色情書刊,現在是看商品目錄。」

另一個,則是假裝病人,參加各種「互助小組」。

在相擁而泣的集體中 ,尋找溫暖的假象。

誰都渴望正確的活法。

可問題偏偏是,生活中的「正確」太多。

當安慰劑統統失效,主角,終於遇上了人生中「最錯誤」的一個答案……

泰勒·德頓。

泰勒直指病灶的一段總結,至今是文藝青年摘抄背誦的名段: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它表面是憤怒,實際是恐慌。

所以你「發泄」不完它,眼看著就要和它終生相伴。

你問,怎麼解決?

……先回到現在吧,又有一句台詞冒出來了。

02

「插上羽毛,不等於你就是老鷹」

《搏擊》豆瓣頁面這麼寫:

「好於99%的懸疑片,好於97%的劇情片」。

而Sir覺得,它就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片。

千萬別小看青春片。

它好就好在,允許犯錯。

因為往往只有「錯了」,你才能重新思考「正確」。

這一命題上,《搏擊俱樂部》是有「前輩」的,而且和它一樣備受爭議。

比如1967年《畢業生》。

用一場「不倫之戀」,讓成年人世界的束縛、規矩如謊言潰敗。

又如90年代,丹尼·博伊爾的《猜火車》。

用極度的墮落,重新思考四處被定義的所謂「標準人生」。

而在20世紀末上映的《搏擊俱樂部》。

它精確地把憤怒的炸彈,引爆向了「商品時代」的精神空洞。

電影開篇一句話,靈魂點題。

「你所擁有的,反過來擁有了你」

隨著時代變化,綁架青年人自我價值的雜音,總在不斷「進化」。

《搏擊》中的種種困境已愈演愈烈,不信就仔細看向你身邊的各個角落——放心,一個角落都不落——商品時代還沒結束,就迎來了更牛的「算法時代」。

在算法時代,泰勒警告的那一句「你將只是一個統計值」已成現實。

取代商品雜誌目錄的,是精準推送的購物平台,是一位位購物主播激揚慷慨的帶貨套話,比色情內容更刺激;

(此處腦補「把嘴給我閉上.gif」)

取代各種互助小組的,是各種報團取暖的「圈層文化」。互相認同,互相爭鬥,用流量尋找精神歸屬。

一旦你關掉螢幕。

現實能回歸嗎?遊戲會結束?

似乎,只能面對越來越沉重的麻木感。

這種麻木的本質,是我們已經習慣的,對於生活各方面的成本計算。

麻木的本質,是我們的「精明」。

反抗它(而非秩序),才是《搏擊俱樂部》最初的創作動機。

原著作者,查克·帕拉尼克聊過這本小說的緣起。

一次意外鬥毆,讓他臉上掛了彩負了傷,但等他上班,同事的反應讓他很困惑。

跟他打招呼的人,都只是「哎,天氣不錯啊。」「嘿,周末過得怎麼樣?」

沒一個人提到他臉上的傷。

多問一句,就要多做一步反應,就要多一份社交成本。

現代人與現代人交往,總是活在「你值不值」的計算中。

不只是人。

還可以是愛好、興趣、專長。

甚至是理想、自由與愛。

於是,整部《搏擊俱樂部》就像一場心理實驗:

讓一個麻木已久的「我」。

和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我」,相遇。

第一場戲,是飛機上的「我」和「我」,偶然聊起天。

「我」剛剛開了一句無用的客套話,就被另一個「我」(泰勒·德頓)一口回絕——「少給老子來這套。」

表面上,又帥又不要臉。

談吐中逐漸表現本性——不吃客套,不懂寒暄,滿嘴邪門冷知識。

這個「我」,真值得羨慕。

似乎面對各種折磨,總在等待反擊,總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慾望伸張出去。

他甚至不止自己活得爽,更像個傳教士,可以用最搖滾炫酷的方式(一把手槍頂在對方頭頂),讓對方醍醐灌頂。

戰士的激情,領袖的魅力,分泌不完的多巴胺與荷爾蒙。

一個「我們」的反義詞。

表面上,它是一場人格分裂的懸疑把戲。

本質。

卻是自己與自己的一場心理博弈。

面對那個虛妄的「我」,你其實不想贏,因為贏了就代表你將回歸無聊的現實。

你想輸。

因為輸才讓你拋開,讓你打開,讓你重獲激情。

03

「我們相遇時,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詭異的一段時間。」

坦白說,《搏擊俱樂部》並不是完美的作品。

結局,有點為了高潮而高潮。

玩的哲學套路又過於「搖滾」,也稍顯兒戲。

但它勝在,足夠生猛有力。

不管你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只要你置身於算法的社會。

那麼它離經叛道的價值觀,總能喚醒你對自己的尊重。

Sir年輕時,最喜歡的情節是影片後半段。

失控的泰勒,展現了一場行為藝術。

他扔開方向盤,狠踩油門,大喊「let go」。

特麼感覺好自由。

但隨著人生閱歷不斷增加,我們遲早會發現……

酷,不是什麼都不在乎。

真正的酷,是正視自己後,再玩命地在乎一個「什麼」。

用盡激情與勇氣,去死磕那個「什麼」。

好萊塢電影一貫愛用「在車上」「在路上」的畫面,表現主人公的個人意志。

這部電影,也有一個Sir不能忘的畫面:

兩個主角,第一次登場。

機場外,停著一台紅色跑車。

主角因行李問題被扣在機場,正祥林嫂一樣念叨著。

一抬頭,看見泰勒·德頓一襲紅衣,瀟洒地跳進了那台1999年的雪佛蘭科邁羅。

一腳油門,揚長而去。

看到這,主角住嘴了。

一臉羨慕,望著跑車遠去的方向。

跑車,就像他弄丟的慾望。

不是富有,而是上路。

他期待能重新上路,隨時上路,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激情與勇氣。

如果你也曾懷疑現實。

如果你從未停止向時代發問,向不滿意的自己發問。

那麼希望有一天。

你能開著車,馳向遠方。

當你路過某一間加油站停下。

說不定Sir正滿面困惑地傻站在那,一看你來就問:

兄弟,看得出你天縱奇才,無所畏懼……載我一程好不好?

而你只是低調而乾脆地甩出一句:

「少給老子來這套。」

然後一踩油門,消失在天際。

那一刻,Sir會覺得自己活得像「一個統計值」。

而你,嘖嘖。

就是英雄本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Rw8lXYBX2TYn2u-8k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