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流量時代」毀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2020-03-30   丸貨wahool

對於熱愛或者想要接觸潮流文化的人來說,翻看一些全球各地的潮人「街拍」,或許是提升自我時尚度、獲取穿搭靈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在目前這個明星不營業,各大時尚品牌被迫關門的時尚資源匱乏時期。



不過,這幾年隨著短視頻在國內的風靡,「街拍」這個詞似乎為了適應國內的本土文化而逐漸變了味,不知道你和我是否有一樣的體會。


如果你也是一個無聊時經常刷短視頻的人,那下面這些畫面你肯定不會陌生……


走路走得好好的,突然如同在線作法般比出一套絢爛手勢的;

別讓「流量時代」毀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有一言不合就劈叉、翻跟頭,甚至扭出一段拉丁舞的,就問你怕不怕!



這種一言不合就飛踢的,誰敢走她前面?


在鏡頭前秀恩愛的更是比比皆是,這大哥是要給女朋友來一個《腋來香》嘛?大夏天的……

別讓「流量時代」毀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還有玩這種「最萌身高差」的,最傻X的是男的分明和女的一樣高,你秀你M呢?

別讓「流量時代」毀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總之,在全國很多繁華的商圈或者步行街上,你總能見到一圈攝影師懟在「演員」面前瘋狂按動快門,只為等待一個「上熱門」的機會,然後在從中獲取流量與金錢。


但是在順應「流量時代」的背後我們是否應該思考:這種在大街上「張牙舞爪」的表演算是街拍嘛,它又是否能禁得住時間的沉澱呢?難道真正的街拍就不能受到更多流量的青睞嘛?



我想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真正的「街拍文化」,以及那些真正熱愛街拍並將其當作畢生事業的工作者們。



早在60年代,日本的《Men’s Club》雜誌就已經帶著相機走上街頭,將那些對穿著一絲不苟的少年捕捉到鏡頭中,刊登上雜誌,向所有人傳遞街頭最真實流行著裝。

《Men’s Club》鏡頭下的日本街頭


1960年的《Men’s Club》封面,讓人充滿了對日本街頭文化的嚮往


1964年的《Men’s Club》"常春藤"特輯


到了近代,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被稱為「街拍之神」的Bill Counningham,老爺子用鏡頭記錄下了紐約這座城市不同時代下對街頭時尚的詮釋,還有一部被奉為「時尚人士」必看的關於他的紀錄片《我為比爾著盛裝》

《我為比爾著盛裝》


因此,比爾老爺子被譽為「最懂時尚的紐約人」


又或者是日本的青木正一,他的街拍雜誌《FRUiTS》以其時尚街拍作品聞名了整整 20 年,它曾象徵著日本最前衛的青年文化,也是日本小眾文化著裝得以被世界所認知的重要推手之一。

青木正一


雖然《FRUiTS》排版極為一致,但每一期都會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因為雜誌中所呈現的著裝區別於時裝界的主流風格,僅限在原宿地區所誕生的時尚青年文化。這些屬於原宿的街頭風格與它們獨樹一幟的一面都被青木正一的《FRUiTS》完整記錄了下來。

街拍雜誌《FRUiTS》


可是,在2017年時,青木正一突然宣布停刊「FRUiTS」,並提及「那裡已經沒有衣著時尚的孩子讓我拍了」,這個消息讓許多喜歡原宿文化的年輕人深感遺憾,也有一些日本著名的時尚編輯更指此雜誌的流失是「對已經日漸衰落的日本街頭風格的致命打擊」。


而三年後的今天,因為受到Demna Gvasalia和Virgil Abloh的影響,街頭文化在年輕人心中復燃,青木正一也發現在原宿街頭裡新風格增長的跡象,所以決定重新拿起相機,宣布「FRUiTS」的回歸。

Virgil Abloh


Demna Gvasalia


這些街拍攝影大師或者雜誌鏡頭下的模特或許並不是什麼名人,但他們肯定是那些願意去鑽研時尚,敢於去傳達自己時尚態度的存在。


而真正的街拍,其實也就是拋開包裝,將時尚概念用最街頭、最真實、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展現出來罷了。但這種概念,好像與國內「所謂的街拍文化」背道而馳了…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諷刺當下國內的「街拍文化」,我相信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受眾人群,畢竟街拍質量「參差不齊」也總比沒有這種文化要好,只有在不斷的摸索中才能取得進步!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國內會有更多熱愛時尚、懂穿搭的年輕人走上街頭,中國的「街拍文化」也一定會崛起!


那麼,你又是如何看待國內「街拍文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