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mini進京「趕考」

2020-07-07     零售老闆內參

原標題:盒馬mini進京「趕考」

盒馬mini已在幾個月前實現全面盈利。

作者 | 謝康玉

告別盒馬小站的4個月之後,北京的消費者終於等來了它的升級版——盒馬mini。7月3日,盒馬mini正式進京,同時開出黃寺店、和平里兩家門店。

在東城區黃寺路一個不起眼的胡同里,盒馬mini在北京的首批兩家門店之一,黃寺店就坐落此處,在同一個胡同,距離他不遠的地方,是一個每日優鮮的前置倉。

去年年底,盒馬總裁侯毅明確否定前置倉模式,並在今年3月放棄了以前置倉為主的「盒馬小站」,從暗倉轉為明店,盒馬mini接替而來。而在前置倉這個模式下,依然堅守著每日優鮮、美團、還有入京不久的叮咚買菜。

今年3月,侯毅曾稱,將在今年落地100家盒馬mini,在進京之前,盒馬mini已經在上海開出六家門店。

從去年5月開出第一家盒馬mini之後,盒馬mini的門店經歷了四代的探索和疊代,直到今年5月,盒馬認為mini這一業態基本跑出了成熟的模型,於是走出上海,開進北京。

而這也是盒馬在鮮生大店之後,同樣將北京作為盒馬mini走出華東之外,首選的第一個區域大市場。能不能拿下北京市場,站穩腳跟,已經看作一個新業態,能不能最終拓展全國的一次精準大考驗。

開始規模化複製的盒馬mini

「盒馬mini開業三個月以上的門店,單店日店均銷售實現了20萬,每平米銷售業績達到了行業內普通社區零售店的6倍以上,超過了50%的線上單量占比。六月份開始,我們每個月都實現了整體盈利。」盒馬mini項目負責人倪曉俊在接受包括《零售老闆內參》在內的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在整體盈利之後,盒馬mini隨即在今年年初制定了全面複製的計劃,在上海計劃在今年年內完成核心商圈和社區的全面覆蓋,包括盒馬鮮生體系此前覆蓋較少的上海市區之外的郊區和城鎮。據倪曉俊介紹,從八九月份開始,上海每個月都會有四到五家門店陸續進行開業。

在對上海進行全覆蓋的同時,盒馬也試探性的進入北京市場。不過對北京市場,並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從門店中就能看到很多城市差異化的運營。

區別於盒馬鮮生,在盒馬mini里可以感受到更強的煙火氣,在盒馬mini黃寺店一進門的位置就是各式的北京小吃,盒馬mini希望通過這些商品進行引流的同時,也滿足消費者對於本地特色商品的需求。

整個黃寺店的門店使用面積僅有不到800平米,前場500多平左右,後場倉庫200多平。受限於面積,同時考慮到場景的不同,盒馬mini在選品和門店布局上都大店略有不同。

在覆蓋一日三餐所需的基礎上,盒馬mini精簡到了2000個SKU。但在精簡SKU的同時,盒馬的特色卻得以保留。與很多社區生鮮店不同的是,盒馬mini中設有活鮮區,只是在SKU上更接地氣,去掉了一些大海鮮。

整個門店被劃分成了兩大塊,右邊一側全部是現制現售的商品,在這樣一個類似於美食街的區域裡,除了盒馬鮮生中常見的盒馬工坊等自有品牌,還入駐了護國寺等北京本土小吃品牌。

同時盒馬mini也保留了盒馬「邊逛邊吃」的特色,在有限的店面里,依然安排了一個可容納十人的就餐區。

為把社區店的便利性進一步放大,現制商品區還在街邊還開設了兩個外帶窗口,周邊居民不用進店就可以買到熟食製品。同時,門店還提供周圍1.5公里半小時達服務。

從暗倉到社區店

侯毅後來反思這段經歷,做前置倉是因為當時定力不夠,對手迅速擴張,而開大店速度會慢很多,於是盒馬就嘗試了前置倉模式,也就是此前的盒馬小站,藉此來提高覆蓋市場的速度。

「但到最後,我們發現大家比拼的還是零售的本質,快速占領市場的意義不大。」 侯毅曾這樣說道。

經過半年多的試錯,盒馬終於得出結論,前置倉這條走不通。去年年底,侯毅明確否定前置倉模式,盒馬也開始及時調轉方向,從今年3月開始關閉所有的盒馬小站,從暗倉轉為社區店,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盒馬mini。

事實上,從疫情期間的情況就已經能看出前置倉的不少弊端,在疫情最嚴重的春節前後,幾乎所有的前置倉生鮮電商都陷入了大面積缺貨的情況,而有門店的生鮮電商則庫存相對比較穩定。

這種情況與前置倉的庫存深度有很大關係,由於前置倉的倉庫面積十分有限,一次的補貨沒法滿足突然上漲的訂單數,但一日多次補貨又會帶來成本上的大大提升,這其實可以算是此前侯毅所說的「飯點效應」的放大。

此外,拋開業內談的比較多的前置倉的運營成本問題,光暗倉模式沒有自然流量這一點就夠讓前置倉們頭疼了。

對於最早的生鮮電商B2C大倉模式的沒落,很多從業者總結的經驗教訓是,缺流量、時效慢、不夠「鮮」,所以後來前置倉的出現讓大家眼前一亮,因為離消費者更近,似乎時效、新鮮的問題都得以解決,但純粹依靠於線上沒有自然流量的問題卻依然存在。

同時在經過多次分揀之後,損耗和品質問題實際也存疑。一邊要不斷花錢買流量一邊還要扛起很高的履約成本,這讓前置倉這門生意很容易變成賠錢買賣。

客單價又是另一個前置倉的痛點。前置倉模式主要解決的是非計劃性的生鮮購買,在大部分情況下,一個家庭的一餐飯實際是不需要超過五十塊的菜的,但客單價過低又沒法平衡成本,於是很多平台通過營銷滿減或抵用券形式,強行提高客單價。

還有另一種方式是增加標品,但前置倉的庫存深度又不支持它這樣做,於是每日優鮮在去年增加了雲超這一部分業務,也就是生鮮等即時性商品一小時達,日用品等時效性不強的從大倉發次日達。

但這樣割裂的體驗實在說不上有多好,買日用品直接京東海量商品中一鍵購齊、211達不香嗎,還動不動就靠規模採購優勢給你大方的打個折啥的?

同時在如今前置倉滿天飛的情況下,前置倉的成本也在水漲船高。在這種情況下,開在同一個胡同里,有門臉有自然流量的門店划算,還是沒有流量但租金成本略低的暗倉划算?這至今仍是零售圈的一個世紀謎題。

我們只知道盒馬說前置倉自己試了,但是發現走不通,所以毅然放棄暗倉,轉開小店。

在前置倉之前,盒馬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開大店成本高且擴張速度緩慢,同時很多的區域其實是不適宜大店模式的。

盒馬鮮生在選址上對商圈和人口密度都有一定要求,但在遠離市區的人口基數較小的區域卻依然存在生鮮購買的需求,尤其是寫字樓之外的社區場景。

對這部分盒馬鮮生暫時覆蓋不到的需求,盒馬選擇用mini去填充,按盒馬的話說就是,盒馬mini目前在北京承擔的主要的功能是配合鮮生大店,在北京進行「填縫」,填補鮮生大店沒辦法覆蓋的空白區域。

未來一到兩年,盒馬希望通過兩種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推進對北京市場的全面覆蓋。

華東是盒馬的大本營,北京則是盒馬走出家門的第一個戰場,2017年盒馬鮮生歷經萬難終於在北京紮根,也正是有了在北京的成功落地,盒馬才有了2018年之後的跨越式前進。

這次也是一樣,盒馬mini依然需要走出華東,通過拿下北京來證明,mini和當年的鮮生一樣,也是可複製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A9_J3MBnkjnB-0z5B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