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網課,爸爸媽媽們也被逼著成了「伴讀書童」;黃覺夫婦卻因為「拒上網課」,站到了風口浪尖上。
參加《天天向上》,黃覺和麥子公開表示——他們是拒絕給孩子上網課的。
黃覺的「佛系」育兒方式,雖然引來了網友一片艷羨,但也被很多父母吐槽「不切實際」。
黃覺和麥子真的是完全放手、不負責任的「佛系父母」嗎?
並不。
黃覺夫婦只是改變了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這種看似寬鬆的教育方式,需要父母投入更多。
不把孩子推給網課
給孩子獨一無二的陪伴
麥子之前是帶孩子上過網課的,後來之所以拒絕網課,是因為麥子覺得網課學習效率低,而且一天要花太多時間面對電子螢幕。
所以,她乾脆做了孩子的「家庭老師」。
把兩個娃每天要學習的內容整理好,做了一份專屬於兩個孩子的學習計劃。
本來每天需要上六七個小時的網課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麥子壓縮到了兩三個小時,陪伴孩子學習。
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己嗨了。
她的「撒手」,並不是放任,而是因材施教,給孩子制定更適合的學習方案。
相比應試教育,黃覺和麥子關注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更關注「素質教育」。
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是成為也「特立獨行」的「人」,而非一個好孩子、好學生。
所以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興趣、成長和陪伴上。
做pizza:
練琴:
打碟:
在黃覺和麥子看來,愛和陪伴遠比做了幾套題重要的多;
所以他們沒有完全把孩子交給網課,而是給孩子更多的陪伴時間和愛。
黃覺還把這段時間稱為:「難得的相依為命的機會」。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長大了,跟自己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
難得有這麼一個長假,倒不如沉下心來陪伴孩子,有愛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對待孩子,溫柔而堅定
看黃覺一家的生活,最讓我羨慕的,是麥子面對教育的態度。
溫柔又堅定、有威嚴也有邊界,而且特別看重孩子的情緒疏導。
她會陪伴孩子一起寫作業:
孩子把「含」寫成了「寒」,她也不著急,而是耐心引導:含著,肯定是有口對不對?
在麥子的溫柔引導和積極表揚下,兒子很快寫出了正確的漢字。
麥子對孩子雖然溫柔,但並不是一味放任,該堅持的事情絕不妥協。
在麥子看來:
愛一件事的前提是會這件事,可以因為不喜歡而放棄,但不能因為「難」而放棄。
女兒怕疼,發脾氣哭鬧時,麥子把平和而堅定的正向引導,做到了極致。
她抱著女兒說:你可以休息一下再來,但不可以不做。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再教給孩子正確抒發情緒的方法。
她能夠堅定地堅持自己的想法,更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發泄情緒,又能夠控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麥子,讓同為老母親的我,在螢幕外看得無地自容。
教育,需要父母統一戰線
而一直被粉絲戲稱為「沒有存在感」的爸爸,在教育上做得也蠻值得爸爸們學習。
麥子教育女兒時,女兒到處找爸爸求助、告狀。「爸爸,媽媽欺負我」。
黃老師怎麼做的呢?
開溜,視而不見......
告狀失敗的女兒,最後平復了情緒,繼續練習。
看似狠心,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才是正確的:「一個家庭不能有兩種意見,所以自己在家裡是透明的。」
保持戰線一致的教育,才能達到好的教育成果。
英國心理學家薩蓋提出了著名的「薩蓋定律」:當一個人戴著兩塊或更多的手錶時,就很難確定準確的時間,同時也失去了對準確把握的信心。
育兒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意見不統一,孩子無法判斷不出對錯,就會單純地認為不罵自己不限制自己的人就是對自己好。
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見風使舵,哪一方對他更有利,他便偏向於那一方。
相比「喪偶式」育兒,最讓媽媽們頭痛的就是「拆台式」育兒。
平時不管不問,一旦孩子和媽媽發生了爭執,他們就跳出來唱紅臉,裝好人。
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利於孩子教育,長此以往,還會影響夫妻關係,家庭氛圍更加緊張。
黃覺自發尊重妻子的教育方式,是因為這對夫妻本身就彼此尊重、非常相愛。
黃覺鏡頭下的麥子是最美的,忍不住多放兩張。
兩個孩子每天就父母塞狗糧,都習以為常了。
家庭教育方式背後,折射的還是夫妻關係。
先處理好夫妻關係,才能在教育問題上保持一致。
教育,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
黃覺和麥子這對神仙夫婦,哪是什麼「放養式育兒」、「不負責任」。
他們的負責和用心程度,趕超了大多數家長。
首先,在教育上盡到了引導的責任,盡了最大努力,但卻不強求教育成果。
把選擇權給了孩子,給孩子最大程度的愛和自由。
其次,父母彼此相愛,互相尊重,為孩子營造了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被愛、被尊重。
在愛的滋養中長大的孩子,天生就懂得如何去愛:
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們是天生的小詩人,心存善意,世界在他們眼中閃閃發亮。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讓孩子懂得做自己,而非成為應試教育下的流水線作品。
在黃覺夫婦身上,最難得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和內心的堅定。
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更重要,該放手的時候絕不參與,該嚴厲的時候也毫不含糊。
他們不被網課裹挾,寧願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去制定自己的時間表,讓孩子提高效率,留出更多玩耍的時間。
我們常說「因材施教」,麥子就在身體力行這一教育理念。
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教養方式,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相處的方式。
爸爸媽媽要做的,是投入時間和愛來為孩子營造環境,但不要成為孩子世界的掌控者,給孩子更多的愛和自由。
教育是一件靜待花開的事情,父母只能給孩子營造環境,帶他們上路,給孩子足夠的愛的滋養,然後,靜待教育的成果綻放。
寫在最後。
既然我們成了這段歷史的參與者,無法改變環境。
不如把它當做上天賜給我們的陪伴孩子的機會,真真切切地用愛和陪伴來滋養孩子,不要讓網課成了戰爭的導火索。
陪孩子在小區里看看花、看看雲,在小區里找片草地坐著發發獃,也比一味強迫孩子上課強得多。
這段時間,你怎樣陪伴孩子度過,孩子就將養成怎樣的性格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