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男教師如何走出邊緣化、弱勢化

2019-09-04   老汪說教育

我曾在平台發文,敘述了中小學男教師不僅少到「稀有」,而且還被邊緣化——得不到領導的重用,沒有地位,甚至處於接近被淘汰的邊緣狀態。「稀有」的中小學男教師在學校越來越弱勢,恐怕已經是被社會承認的無奈事實。

但是,無論如何,生活還是要繼續。每天,太陽會照常升起。那麼,我們這些已經邊緣化的中小學男教師路在何方呢?

邊緣化的男教師路在何方

我以為,我們儘管弱勢,但並不代表我們無路可走。個人以為,中小學男教師起碼有三條大道能讓我們走出弱勢的境地。

一、走行政管理路線

儘管中小學男教師少到稀有,但管理層男性還是相對較多的,尤其是一把手的男校長。個人以為,相對而言,從事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男性更有優勢。

一般情況下,男性的大局觀要比女性好一些;一般情況下,男性的胸懷也比女性更開闊一些,更有容人之量;一般情況下,男性比女性更理性,控制情緒的能力更強。

優秀的學校管理者應該有一定的大局觀,有比較開闊的胸懷,有教強的情緒管理能力。因此,從道理上來看,男性擔任學校管理崗位一般比女性有優勢。我想,事實上,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走行政路線是男教師的很好選擇

以X城某校為例。十年前,該校8名學校領導中有6名為男性。如今該校20餘名學校領導中只有8名男性。十年間,該校男性領導比例大大降低;十年間,這所學校由當年的人性化、靈活化管理演變成現在的嚴苛化管理。十年前,該校很少有心血來潮的瞎指揮;十年後,瞎指揮成了這所學校的管理之癌。

我相信,當一所學校男性管理層越來越少時,這所學校的管理水平下降往往是大機率事件。

X城很多一線教師反映,指著鼻子罵老師的、硬逼老師做事的、深更半夜給老師打電話的領導多數是女領導。當然,優秀大氣、業務水平高的女領導也很多。我只是說一般情況、相對而言。

基於以上的陳述,弱勢的中小學男教師如果性格、氣質、能力有成為管理層的潛力,不妨努力走行政管理路線。更多的男教師成為學校領導,一般情況下,會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同時,也會擺脫自己弱勢的境地。

二、走教學專家路線

如果目前的中高考繼續維持在「水平化、簡單化、模式化」(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語)的狀態,那麼,男教師抓中高考成績是無法和女教師競爭的——這也是中小學男教師弱勢的根本原因。

個人認為,抓成績,我們男教師競爭不過女教師,但是我們可以走教學專家路線。在這條路上,男教師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語文教學為例。當下的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多為男性。如錢夢龍、魏書生、寧鴻彬、韓軍、陳軍、李鎮西、趙謙翔、黃厚江、程少堂、鄧彤、程翔、王崧舟、王尚文、王榮生、李海林等特級教師、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均為男性。相對而言,語文女特級教師和著名語文女教育專家就少很多。

有人說,成績抓得好,在學校出名;論文寫得好,在全國出名。成為特級教師和教育專家就更是名利雙收,同時也能推動教育研究的發展。

如果,我們男教師沒有成為領導的潛力,那我們就可以嘗試走教學專家路線。這條路上不會擁擠,因為能堅持下去的人很少。

現在簡單地談談如何走教學專家路線。

1.讀書。

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專家李海林認為,讀書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培訓、會議等教研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李海林先生和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王榮生先生為中學語文教師開出了1000餘本的書目。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譯成現代文就是,莊子說: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問知識是無窮盡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多危險呀!

書是讀不完的。我個人不主張讀完李海林先生和王榮生先生建議讀的1000餘本書。這太難做到了。個人以為,我們不妨從這1000餘本書中挑選和自己發展方向相關的書籍閱讀。近6年來,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本解讀,因此我從李先生和王先生的書目中挑選出近100本文本解讀類書籍,作為自己的閱讀書目。

關於讀書,我還是最推崇朱光潛先生的主張。

「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有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摘編自2月10日《解放日報》,原題為《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部》)

著名學者朱光潛

讀書固然要儘可能地廣泛,但真正積澱人素養的一定是精讀。一個人的理論修養、審美深度、思維力度往往是由幾本反覆精讀過的名著奠定的。

讀書,精讀自己發展方向的相關經典書籍,是成長為教學專家的關鍵。

2.上研討課。

上研討課,或者叫「公開課」,是成長為教學專家的必由之路。

上研討課的目的是開發出創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借鑑或引發其思考。

方法之妙,存乎一心。筆者實難陳述如何開發創新的教學方法。下面談談如何開發創新的教學內容。

個人認為有三個基本過程:文獻研究,在反覆磨課中基本確認教學內容,教學反思。

文獻研究主要了解前人對教學內容的研究,避免做重複研究。前人的研究還能觸類旁通,啟發我們的思考,將點點滴滴的思考寫成文章,我們就開發出有邏輯體系的創新的教學內容。

我們開發出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課程要求,是否符合學情,這須要我們先拿和上研討課的班級學情相似的班級「試講」。有時試講很順利,有時試講需要反覆進行,直到找到合理的創新的教學內容——這就是在反覆磨課中基本確認教學內容。

再談一談「教學反思」。

某特級教師說,我們費盡心思上了一節公開課、精品課,應該再前進一步:總結反思,形成論文。

2013年以來,我大約每學期上兩節公開課。每節公開課之後,我都會反思這節課是否真有創新點,存在怎樣的不足,今後類似的教學該如何調整完善。總結教學策略,反思教學不足,如此公開課的反思往往會形成一篇總結反省性教學論文。如果論文能公開發表,公開課就能帶來了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更大的推廣價值。

男教師在上公開課

3、寫文章。

寫文章的水平往往決定了我們在教學專家路線上能走多遠。上文提到的錢夢龍等著名特級教師和教學專家沒有哪一個不是著作等身,發表論文少則幾十篇,多則上百篇,甚至上千篇。在一定程度上說,一個教師的論文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他(她)在教學學術界的江湖地位。

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寫文章:

(1)上文提到的研討課的課後反思。

(2)對教材內容超越前人研究的理解思考(道前人所未道,或者將前人提到過但沒有說清楚、說細緻、說全面的內容說清楚,說細緻,說全面。)

(3)總結日常教學的教學機智,追問教學機智背後的教學理念。

(4)總結名師的教學風格,總結自己的教學風格。

(5)對於教學界有爭議的內容闡述自己觀點。

也許不少教師覺得走教學專家路線太難。個人以為,說難它就難,因為走教學專家路線對教師的耐心、毅力的要求比較高。正如上文所言「這條路上不會擁擠,因為能堅持下去的人很少」。不過,說易它就易,只要能耐得住性子,只要肯堅持,就能成功。西方人認為,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之餘花1萬小時去提升專業水平。語文界有人計算過,八小時工作之餘,若每天能拿出3小時讀書,寫作,思考教學,9年就達到1萬小時,9年就能成為真正的專家。如果每天拿出3小時讀書,寫作,思考教學太難的話,我們可以每天拿出1.5小時,那麼根據1萬小時理論,18年我們就能成為真正的教學專家。

堅持1萬小時,我們就勝利了。

三、離開體制

如果我們男教師既無管理才能,又沒有走教學專家路線的耐心,那麼,個人建議不妨勇敢地跟體制說再見。

X城某中學一位男性初中數學老師期末考試和中考幾乎次次年級墊底。3年前,他辭職了,開了一所輔導機構。如今年收入已超過百萬,輔導機構越來越紅火。

即便沒有創業的條件,在X城的輔導機構任職,收入一般也會超過在職教師的。

對於中西部地區月收入只有3000左右的男教師,其收入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養家艱難,地位尷尬。若無成為管理層的潛力和成長為教學專家的可能,個人建議不妨離開體制。在當地的私立學校任教收入往往能翻倍,在沿海發達地區的私立學校任教月收入一般會接近萬元。

在一線城市,送快遞的和送外賣的,只要勤快一些,月收入過萬是很普遍的。魯迅說,人只有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馬斯洛說,生存是人性的第一需要,是人最基層的需要。待遇低,邊緣化的男教師一旦勇敢地離開體制,海闊天空將任君翱翔。實在飛不起來,我們也可以去送快遞,送外賣。我相信,送快遞,送外賣,我們一定會比別人送得更好。因為,一般情況下,我們更有文化,綜合素質更高。

如果男教師也送外賣一定會送得更好

中小學男教師走出弱勢邊緣境地的路應該還有很多,待日後和大家慢慢探討。